本指佛家修道的人,不被六塵(色、聲、香、味、觸、法)所玷汙。語出《景德傳燈錄.卷三.弘忍大師》。後用「一塵不染」泛指人品純潔,絲毫不沾染壞習氣。也用於形容非常乾淨,一點灰塵都沒有。
01.宋.羅大經《鶴林玉露》卷四:「范蠡霸越之後,脫屣富貴,扁舟五湖,可謂一塵不染矣。」 02.《醒世恆言.卷一二.佛印師四調琴娘》:「方丈中舖設御座,一切規模,務要十分齊整。把個大相國寺,打掃得一塵不染,妝點得萬錦攢花。」 03.《兒女英雄傳》第九回:「如今你囊中正得二千數百兩,纔有一半,聽說他老人家又是一位一塵不染,兩袖皆空的。世情如紙,只有錦上添花,誰肯雪中送炭?那一半又向那裡弄去?」 04.《文明小史》第一二回:「他自己做了幾十年的官,依然是兩袖清風,一塵不染。」 05.清.湯斌〈與李襄水書〉:「蒞任以來,一塵不染,興利革弊,造福百姓。」
佛家修道的人,不被六塵(色、聲、香、味、觸、法)所玷汙。&比喻人品純潔,絲毫不沾染壞習氣。&形容非常乾淨,一點灰塵都沒有。
反義:同流合汙
參考詞語:「一塵不到、一塵不受、一塵不涉、不染一塵、纖塵不染」
唐代時,一代高僧禪宗五祖弘忍大師有七百多名弟子,他想從中選擇一位來繼承衣缽,便要他們每人做一首偈,看看誰的修行最好。當時大家都公推最傑出的神秀,而神秀也毫不退讓地站出來,在牆壁上寫下:「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莫遣有塵埃。」這四句的意思是說,身如樹,心如鏡,隨時勤於擦拭,必能常保潔淨,不沾灰塵。神秀的意思是要人在修行時,能夠斷絕俗欲,保持心靈純潔。弘忍大師看了這首偈後,大為讚賞,說以後修道之人若能遵守這四句話,便能修成正果,還要其他弟子們誦念。當時,弘忍的另一位弟子慧能聽到同學誦念這首偈,便說:「這首偈意境是很美,但並沒有真正參悟空性。」同學便譏笑他什麼都不懂,還敢亂發評語。慧能便在深夜裡帶一名會寫字的書僮,幫他在神秀的偈旁寫下:「菩提本非樹,心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假拂塵埃。」意思是說,能修行到無身無心的話,萬物皆空,根本無須擔心落塵,更不必時時拂拭了。弘忍大師看到後,認為慧能的修行更好,便將衣缽傳授給他。典源又見《景德傳燈錄.卷三.僧那禪師》。內容則是表述僧那禪師的生平事蹟,他告誡弟子慧滿修道除了要能苦行外,還要能明本心,苦行才會有用。而要能明本心,就要隨時注意自己的心性所向,不要迷失。這樣心靈就會常保明亮,而不會有一點斷續間隔。後來「一塵不染」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比喻人品純潔,絲毫不沾染壞習氣。也用於形容非常乾淨,一點灰塵都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