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死」指歷經多次近於死亡之險境。見於戰國.楚.屈原〈離騷〉。「九死一生」形容歷經極大的危險而倖存。※語或本《六臣註文選.屈原.離騷》唐.劉良.注。後亦用「九死一生」表十死其九之意,比喻倖免於死的人很少,亦用於比喻生命跡象微弱,瀕臨死亡。 △「死裡逃生」、「虎口餘生」
01.元.王仲文《救孝子》第一折:「您哥哥劍洞槍林快廝殺,九死一生不當個耍。」 02.《濟公傳》第二一八回:「再要遇見濟顛和尚,我就得被獲遭擒,九死一生。」 03.《說岳全傳》第七六回:「何鳳躺在一邊,口中只有出的氣,沒有入的氣,已是九死一生。」 04.《鏡花緣》第三六回:「又想自從到此,被國王纏足、穿耳、毒打、倒弔,種種辱沒,九死一生。這國王恁般狠毒,明是冤家對頭,躲還躲不來,怎敢親近!」 05.《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二回:「二十年之久,在此中過來,未曾被第一種所蝕,未曾被第二種所啖,未曾被第三種所攫;居然被我都避了過去,還不算是九死一生麼?」
形容歷經極大的危險而倖存。
反義:安然無恙
參考詞語:「九死餘生、十死一生、十生九死、萬死一生」
「九死一生」及「死裡逃生」都有在極其危險的情況下得到生路的意思。
「九死一生」側重於倖存的艱險;「死裡逃生」側重於能夠逃脫。 |
九死一生 死裡逃生 ○ ㄨ 他全身受傷嚴重,在∼的狀況下,總算被醫生搶救回來。 ㄨ ○ 要不是隊長拚死擋住了追兵,我們怎能∼呢?
「九死一生」指歷經多次近於死亡的險境,猶能存活。見用於劉良注解屈原〈離騷〉的注語。屈原(西元前343∼?),名平,又名正則,字靈均,戰國時楚人。曾做左徒、三閭大夫,懷王時,遭靳尚等人毀謗,被放逐於漢北,襄王時被召回,又遭上官大夫譖言而流放至江南,終因不忍見國家淪亡,懷石自沉汩羅江而死。楚懷王時,屈原因讒言被疏,憂愁幽思而作〈離騷〉,以表明愛國心志。全文詞采雅麗,為一長篇韻文,對後代文學有深遠的影響。其中「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 二句,意思是說楚懷王不了解屈原為了忠君愛國,死守善道,即使歷經多次近於死亡之險境也不後悔的一片赤誠,反而聽信讒言疏遠他,但還是不放棄自己的理想,絕不與奸佞之徒同流合汙。《六臣註文選》中的劉良注語中,就用「雖九死無一生,未足悔恨」來解說這個意思。後來「九死一生」這句成語也許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歷經極多、極大的危險而倖存。亦用「九死一生」比喻倖免於死的人很少,亦用於比喻生命跡象微弱,瀕臨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