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著重理解義理,而不過度鑽研字句上的解釋。#語出晉.陶潛〈五柳先生傳〉。後亦用「不求甚解」形容學習或工作的態度不認真,只求略懂皮毛而不深入理解。
01.晉.陶潛〈五柳先生傳〉:「閑靖少言,不慕榮利。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源) 02.《宋書.卷九三.隱逸列傳.陶潛》:「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欣然忘食。」 03.唐.白居易〈松齋自題〉詩:「況此松齋下,一琴數帙書。書不求甚解,琴聊以自娛。」 04.明.朱國禎《湧幢小品.卷一○.己丑館選》:「『讀書不求甚解,此語如何?』曰:靜中看書,大意了然。惟有一等人,穿鑿求解,反致背戾、可笑,故曰:『解是不解,不解是解。』」 05.清.李漁《閒情偶寄.卷三.詞曲部.賓白》:「朱文公,南人也。彼烏知之,故但釋字義,不求甚解,使千古疑團,至今未破。非予遠遊絕塞,親覯其人,烏知斯言之不謬哉!」 06.《官場現形記》第五四回:「此時做這六合縣知縣的,乃是湖南人氏,姓梅,名颺仁,號子賡,行二。這人小的時候,諸事顢顢頇頇,不求甚解。」
讀書著重理解義理,而不過度鑽研字句上的解釋。&形容學習或工作的態度不認真,只求略懂皮毛而不深入理解。
陶潛,一名淵明,字元亮,東晉潯陽柴桑人,為晉朝大司馬陶侃的曾孫。雖然有顯赫的家世背景,但因其世代為官清廉,故傳至陶潛時已是家道中落,生活困苦。陶潛也曾幾次做官,先後擔任祭酒、參軍等職務,四十一歲時還當過彭澤令,但只做了八十多天,便因不肯穿著整齊去迎接督郵,而辭官歸隱。陶潛個性放任曠達,自然率真,曾作〈五柳先生傳〉一文來比喻自己,文中說五柳先生的個性沉默少言,不愛好榮華富貴;喜歡讀書,但只求義理上的了解,不過度鑽研字句的解釋,每次讀書只要讀到有心領神會的地方,便會高興得忘了吃飯。又說五柳先生喜歡喝酒,但因為家裡貧窮,沒辦法常買酒喝,於是鄰居或親朋好友常常買酒招待他,他也不矯揉造作,總是喝到酩酊大醉才回家。雖然家裡貧窮,他總能自得其樂,常常寫文章來表明自己的志向,不把人世間的名利得失放在心上。除了此篇文章外,陶潛著名的作品尚有〈歸園田居〉、〈桃花源記〉、〈歸去來辭〉等,每一篇文章都說明他熱愛田園生活和不願與當時統治者同流合汙的感情。後來陶潛描述自己讀書態度的「不求甚解」,被視為一句成語,用來指讀書著重理解義理,而不過度鑽研字句上的解釋,亦轉用來形容學習或工作的態度不認真,只求略懂皮毛而不深入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