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rl+K

搜尋方式

囫圇吞棗

ㄏㄨˊ ㄌㄨㄣˊ ㄊㄨㄣ ㄗㄠˇ
  1. 比喻對事物的了解不夠便含糊接受,或求學時不分析探討而只是籠統接受。
    [例]研究學問最怕囫圇吞棗,缺乏辨別能力。

囫圇吞棗

ㄏㄨˊ ㄌㄨㄣˊ ㄊㄨㄣ ㄗㄠˇ
  1. 棗子整個吞下去,而不加咀嚼。比喻理解事物籠統含糊,或為學不求甚解。如:「研究學問最怕囫圇吞棗,缺乏辨別能力。」也作「鶻崙吞棗」。

囫圇吞棗

ㄏㄨˊ ㄌㄨㄣˊ ㄊㄨㄣ ㄗㄠˇ

「囫圇吞棗」之「囫圇」,典源作「渾崙」。「渾崙」同「囫圇」。囫圇,整個。「囫圇吞棗」指吃棗子時不加咀嚼,把整個都吞下去。語本《佛果圜悟禪師碧巖錄.卷三.趙州大蘿蔔頭》。後用「囫圇吞棗」比喻理解事物籠統含糊,或為學不求甚解。 生吞活剝

用法

比喻理解事物籠統含糊,或為學不求甚解。貶義。

用在「學習敷衍」的表述上。

例句

  1. 許多基本概念的學習是不能囫圇吞棗的。
  2. 有些道理必須深入思索,絕不能囫圇吞棗。
  3. 讀書不可囫圇吞棗,方能體會其中精華所在。
  4. 我們讀書時不可囫圇吞棗,才能了解書中大意。
  5. 有些老師不重講解,只讓學生囫圇吞棗地一直讀。
  6. 認認真真地看一本書,勝過囫圇吞棗地看十本書。
  7. 這麼重要的知識,學生還不懂,怎能囫圇吞棗地就略過呢?

辨識

近義:不求甚解生吞活剝

反義:窮源竟委融會貫通

參考詞語:「渾崙吞棗、渾淪吞棗、鶻崙吞棗、渾掄吞棗

「囫圇吞棗」及「生吞活剝」都比喻學習中不認真分析思考,不深入理解。 「囫圇吞棗」側重於不求理解,含糊籠統地學習;「生吞活剝」側重於抄襲別人的經驗與成果。

囫圇吞棗生吞活剝例句
讀書不可∼,方能體會其中精華所在。
這部電影的情節,根本就是把外國作品∼地抄襲過來。

典故說明

「囫圇吞棗」原作「渾崙吞棗」。《碧巖錄》卷三記載了一段故事:有位僧人問趙州和尚是否曾親見過南泉大師?趙州打了個比喻,回答說:「鎮州出產大蘿蔔頭。」本來這位僧人問趙州時是別有用心的,想不到趙州不直接回答他的問題,打了比方。這番對答,表面上看來真是無味,直堵人口,害得這位僧人才一開口,卻只換得瞪大眼睛,不知如何接下去。趙州此番回答若是聽在有智慧人的耳內,恰如電光石火,一聞便透徹心靈。否則,想破頭了也不知所云。有人以為鎮州出產大蘿蔔頭,天下人皆知,趙州去參見南泉,也是天下人皆知。這位僧人明知故問,所以趙州才會如此回答,不跟他囉嗦。恰如曾經有僧人問九峰和尚:「是否見過延壽和尚?」九峰回答說:「山前的麥子成熟沒?」這個回答和趙州的回答剛好呼應。就像是兩枝無孔的大鐵槌,一敲就定。趙州和尚本無機心,想不到僧人輕輕一問,得了個瞪大眼睛的訝異。此番對答,若是有智慧的人,可以細嚼慢嚥,意趣無窮;沒有智慧的人,可能會像一口把棗子吞下肚,索然無味,不知所云。後來「囫圇吞棗」就從《碧巖錄》原文中的「渾崙吞個棗」演變而出,用來比喻理解事物籠統含糊,或為學不求甚解。

書證

  1. 元.楊訥《西游記》第一三齣:「我見你須臾下禮有蹺蹊,我這裡囫圇吞箇棗不知酸淡。」
  2. 清.何焯《義門讀書記.卷四.論語》:「〈二南〉之詩,但言治國由於齊家耳。……若將注中修身、齊家句,囫圇吞棗看過,便似不曾讀《詩》者。」

在其他地方搜尋「囫圇吞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