囫圇吞棗
ㄏㄨˊ ㄌㄨㄣˊ ㄊㄨㄣ ㄗㄠˇ
#《佛果圜悟禪師碧巖錄.卷三.趙州大蘿蔔頭》*1*
用法
用在「學習敷衍」的表述上。
許多基本概念的學習是不能囫圇吞棗的。
有些道理必須深入思索,絕不能囫圇吞棗。
讀書不可囫圇吞棗,方能體會其中精華所在。
我們讀書時不可囫圇吞棗,才能了解書中大意。
有些老師不重講解,只讓學生囫圇吞棗地一直讀。
認認真真地看一本書,勝過囫圇吞棗地看十本書。
這麼重要的知識,學生還不懂,怎能囫圇吞棗地就略過呢?
例句
- 元.楊訥《西游記》第一三齣:「我見你須臾下禮有蹺蹊,我這裡囫圇吞箇棗不知酸淡。」
- 清.何焯《義門讀書記.卷四.論語》:「〈二南〉之詩,但言治國由於齊家耳。……若將注中修身、齊家句,囫圇吞棗看過,便似不曾讀《詩》者。」
辨識
近義:窮源竟委、融會貫通
反義:渾崙吞棗、渾淪吞棗、鶻崙吞棗、渾掄吞棗
「囫圇吞棗」側重於不求理解,含糊籠統地學習;「生吞活剝」側重於抄襲別人的經驗與成果。 囫圇吞棗,生吞活剝
○,ㄨ,讀書不可∼,方能體會其中精華所在。
ㄨ,○,這部電影的情節,根本就是把外國作品∼地抄襲過來。
不求甚解,生吞活剝
典故說明
比喻理解事物籠統含糊,或為學不求甚解。貶義。
書證
- 「囫圇吞棗」及「生吞活剝」都比喻學習中不認真分析思考,不深入理解。
《成語典》版本編號:2020_20240627
© 中華民國教育部 (Ministry of Education, R.O.C.)
使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