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剽竊名士詩文,而遭人譏諷。語本唐.劉肅《大唐新語.卷一三.諧謔》。後用「生吞活剝」比喻做學問或學習某事,只一味襲用他人的經驗或成果,而不求甚解。亦用於不加烹煮而食。 △「囫圇吞棗」
01.明.徐渭〈奉師季先生書〉其二:「大約謂先儒若文公(朱熹)者,著釋速成,兼欲盡窺諸子百氏之奧,是以冰解理順之妙固多,而生吞活剝之弊亦有,此正後儒之所宜深戒者。」 02.明.寓山居士《魚兒佛》第三齣:「又有一樣,把別人的文字取了自己高名,那前輩受他生吞活剝的怎麼處?」 03.清.錢謙益〈曾房仲詩敘〉:「夫(李)獻吉之學杜所以自誤誤人者,以其生吞活剝,本不知杜,而曰必如是乃為杜也。」 04.清.黃宗羲〈壽李杲堂五十序〉:「始知今天下另有一番為古文詞者,聚歛拆洗,生吞活剝,大言以為利祿之媒。」 05.清.袁枚《隨園詩話》卷一:「熊掌豹胎,食之至珍貴者也;生吞活剝,不如一蔬一筍矣。」
比喻做學問或學習某事,只一味襲用他人的經驗或成果,而不求甚解。貶義。&不加烹煮而生食。
反義:融會貫通
參考詞語:「活剝生吞」
「生吞活剝」一語從字面來看,原本是將食物不加烹煮,直接吞食的意思。這個成語最早被用在作品的借用。唐朝李義府曾作一首詩:「鏤月成歌扇,裁雲作舞衣。自憐迴雪影,好取洛川歸。」那時有棗強縣尉張懷慶,向來喜歡剽竊名士詩文,他就在這首詩的每一句前面,分別添加上「生情」、「出意」、「照鏡」、「時來」,變成:「生情鏤月成歌扇,出意裁雲作舞衣。照鏡自憐迴雪影,時來好取洛川歸。」當成自己的詩作。雖然說詩歌的創作免不了會有重複或雷同的字句出現,但張懷慶這種直接照抄的情形卻引起人們的不滿。由於王昌齡的詩句和郭正一的文辭在當時也經常被模仿、剽竊,因此人們便用「活剝王昌齡」、「生吞郭正一」來譏諷張懷慶的抄襲行徑。後來「生吞活剝」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做學問或學習某事,只一味襲用他人的經驗或成果,而不求甚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