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rl+K

搜尋方式

一知半解

ㄧ ㄓ ㄅㄢˋ ㄐㄧㄝˇ
  1. 形容人所知不全,了解不深。
    [例]這個問題我也是一知半解,無法給你圓滿的解答。

一知半解

ㄧ ㄓ ㄅㄢˋ ㄐㄧㄝˇ
  1. 形容人所知不全,了解不深。宋.嚴羽《滄浪詩話.詩辯》:「有透徹之悟,有但得一知半解之悟。」《野叟曝言》第一一八回:「愚兄博覽群書,熟聞母訓,始得一知半解。」

一知半解

ㄧ ㄓ ㄅㄢˋ ㄐㄧㄝˇ (變) ㄧˋ ㄓ ㄅㄢˋ ㄐㄧㄝˇ

形容一個人所知不全,了解不深。語或出宋.張栻〈寄周子充尚書〉。

用法

形容人所知不全,了解不深。

用在「理解籠統」的表述上。

例句

  1. 這事我一知半解,恕我無法向你說明
  2. 我對網路購物一知半解,請您教教我吧!
  3. 一知半解的認知,會造成學習上更大的障礙。
  4. 有關這個問題,我仍在了解中,目前還是一知半解。
  5. 這問題沒那麼單純,他一知半解地說明只會讓人更加糊塗。
  6. 這些題目都很難,儘管老師解說了半天,我還是一知半解。
  7. 我希望對這個問題能再繼續觀察,一知半解並不能讓我滿意
  8. 原來他是玉器方面的行家,我還以為他一知半解地亂蓋而已。
  9. 我來山村已經一年多了,但是對於這村裡的習俗,依然一知半解。
  10. 我希望同學都有打破沙鍋問到底的求學精神,不要侷限於一知半解。

辨識

近義:不求甚解

反義:融會貫通

典故說明

對於「一知半解」一語的源頭,有人以為來自於宋代大儒張栻的〈寄周子充尚書〉。張栻為宋代著名理學家之一,〈寄周子充尚書〉中有一段文字講述他即知即行、知行合一的理學觀。他認為學者窮究真理,應同時注意到「致知」與「力行」兩種工夫,將所知付諸行動,行動時又不斷思慮以增所知,如此周而復始方能有持續的進步。但若為學時未求真知,光憑主觀揣度,或不求甚解,又以其為所知並據之而行,那麼所得的一切將會是虛妄不實的。張栻這段文字,不但強調了「致知」與「力行」的為學工夫,也闡明了求真知的必要性。而後人便以他文中的「一知半解」,用來形容一個人所知不全,了解不深。另外,在同一時代嚴羽所作的《滄浪詩話》中,亦見此語。《滄浪詩話》是本文學批評專著,以禪道論詩,主張詩貴妙悟。在〈詩辯〉一篇中便說:「禪道惟在妙悟,詩道亦在妙悟」,又說「悟有淺深,有分限,有透徹之悟,有但得一知半解之悟」,悟之淺深自然就影響詩的成就。而有人以為「一知半解」即源於此處的「一知半解之悟」,也是用來形容了解有限,不夠深入。

書證

  1. 宋.張栻〈寄周子充尚書〉:「若學者以想象臆度,或一知半解為知道,而日知之則無不能行,是妄而已。」(源)
  2. 宋.嚴羽《滄浪詩話.詩辨》:「然悟有淺深,有分限,有透徹之悟,有但得一知半解之悟。」
  3. 明.李贄《續焚書.卷一.與焦漪園太史》:「慈湖雖得象山簡易直截之旨,意尚未滿,復參究禪林諸書,蓋真知生死事大,不欲以一知半解自足已也。」
  4. 《野叟曝言》第一一八回:「愚兄博覽群書,熟聞母訓,始得一知半解。」
  5. 《唐宋詩醇.卷三三.眉山蘇軾詩一》:「洵乎獨立千古,非一代一人之詩也。而陳師道顧謂其初學劉禹錫,晚學李太白,毋乃一知半解歟?」
  6. 《兒女英雄傳》第三八回:「安老爺雖是滿腹學問,向來對一知半解,無不虛心。」

在其他地方搜尋「一知半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