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一個人所知不全,了解不深。※#語或出宋.張栻〈寄周子充尚書〉。
01.宋.張栻〈寄周子充尚書〉:「若學者以想象臆度,或一知半解為知道,而日知之則無不能行,是妄而已。」(源) 02.宋.嚴羽《滄浪詩話.詩辨》:「然悟有淺深,有分限,有透徹之悟,有但得一知半解之悟。」 03.明.李贄《續焚書.卷一.與焦漪園太史》:「慈湖雖得象山簡易直截之旨,意尚未滿,復參究禪林諸書,蓋真知生死事大,不欲以一知半解自足已也。」 04.《野叟曝言》第一一八回:「愚兄博覽群書,熟聞母訓,始得一知半解。」 05.《唐宋詩醇.卷三三.眉山蘇軾詩一》:「洵乎獨立千古,非一代一人之詩也。而陳師道顧謂其初學劉禹錫,晚學李太白,毋乃一知半解歟?」 06.《兒女英雄傳》第三八回:「安老爺雖是滿腹學問,向來對一知半解,無不虛心。」
形容人所知不全,了解不深。
近義:不求甚解
反義:融會貫通
對於「一知半解」一語的源頭,有人以為來自於宋代大儒張栻的〈寄周子充尚書〉。張栻為宋代著名理學家之一,〈寄周子充尚書〉中有一段文字是講述他即知即行、知行合一的理學觀。他認為學者欲窮究真理,應同時注意到「致知」與「力行」兩種工夫,將所知付諸行動,行動時又不斷思慮以增所知,如此周而復始方能有持續的進步。但若為學時未求真知,光憑主觀揣度,或不求甚解,又以其為所知並據之而行,那麼所得的一切將會是虛妄不實的。張栻這段文字,不但強調了「致知」與「力行」的為學工夫,也闡明了求真知的必要性。而後人便以他文中的「一知半解」,用來形容一個人所知不全,了解不深。另外,在同一時代嚴羽所作的《滄浪詩話》中,亦見此語。《滄浪詩話》是本文學批評專著,以禪道論詩,主張詩貴妙悟。在〈詩辯〉一篇中便說:「禪道惟在妙悟,詩道亦在妙悟」,又說「悟有淺深,有分限,有透徹之悟,有但得一知半解之悟」,悟之淺深自然就影響詩的成就。而有人以為「一知半解」即源於此處的「一知半解之悟」,也是用來形容了解有限,不夠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