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一種利用物體重心原理製成的汲水和盛水的器具。有陶、銅製品。水空時,器身是傾斜的,可以往裡注水;水恰好時,器是正的;太滿,器就翻過來。因有滿則溢、虛則不及的象徵意義,所以古代的國君設置此器來警戒自己。唐.權德輿〈郊居歲暮因書所懷〉詩:「就學緝韋編,銘心對攲器。」宋.釋文瑩《玉壺清話》卷一:「蘇翰林易簡一日直禁林,得江南徐遜所造攲器,遂以水試於玉堂。一小璫傳宣於公,見之,不識其名。」也作「欹器」。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版本編號:2015_20241225
© 中華民國教育部 (Ministry of Education, R.O.C.)
使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