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rl+K

搜尋方式

放虎歸山

ㄈㄤˋ ㄏㄨˇ ㄍㄨㄟ ㄕㄢ
  1. 比喻放走敵人或罪犯,因而造成後患
    [例]倘若讓罪犯逃走了,豈不是放虎歸山,後患無窮嗎?

[似]縱虎歸山

放虎歸山

ㄈㄤˋ ㄏㄨˇ ㄍㄨㄟ ㄕㄢ
  1. 比喻放走敵人,後患無窮。《精忠岳傳》第三一回:「倘他逃走去了,豈不是放虎歸山?」也作「縱虎歸山」。

放虎歸山

ㄈㄤˋ ㄏㄨˇ ㄍㄨㄟ ㄕㄢ

即「縱虎歸山」。見「縱虎歸山」條。01.《東周列國志》第四五回:「放虎歸山,異日悔之晚矣!」02.《精忠岳傳》第三一回:「倘他逃走去了,豈不是放虎歸山?」

辨識

參考詞語:「縱虎歸山

典故說明

此處所列為「縱虎歸山」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老虎是一種猛獸,會傷害人畜,如果把抓到的老虎又放回山中,將來有可能再次為害,同樣的,如果把抓到的敵人放走,也將為自己帶來後患無窮。《零陵先賢傳》記載了一個關於「縱虎歸山」的故事:三國時的劉璋為益州牧,他的部下張松對他有所不滿,剛好曹操打算派將領討伐占領漢中的張魯,劉璋擔心自己會被派去,想找人代替。張松就趁機獻計,認為可以把劉備請到成都來,派他去攻打張魯。劉巴知道這件事之後,便極力勸阻,他認為劉備的野心過大,如果把他請來,一定會蒙受其害。劉璋不聽。後來劉璋派劉備去征伐張魯,劉巴又上諫,說︰「若使備討張魯,是放虎於山林也。」意思是說,劉備的野心太大,如今讓他在外擁兵自重,就好像把老虎放回山林,將來一定後患無窮。劉璋仍然不聽。次年,劉備果然還兵包圍成都,劉璋猝不及防,只好投降。後來「縱虎歸山」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放走敵人,後患無窮。

書證

  1. 《東周列國志》第四五回:「放虎歸山,異日悔之晚矣!」
  2. 《精忠岳傳》第三一回:「倘他逃走去了,豈不是放虎歸山?」

在其他地方搜尋「放虎歸山」

有提到「放虎歸山」的條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