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老虎放回山林。比喻放走敵人,後患無窮。語本《零陵先賢傳》。 △「養虎遺患」
01.《三國演義》第二一回:「程昱曰:『昔劉備為豫州牧時,某等請殺之,丞相不聽;今日又與之兵:此放龍入海,縱虎歸山也。後欲治之,其可得乎?』」 02.《三國演義》第四二回:「曹操下令軍中曰:『今劉備釜中之魚,阱中之虎;若不就此時擒捉,如放魚入海,縱虎歸山矣。眾將可努力向前。』」 03.《八旗通志.卷一九九.人物志.大臣傳.楊文乾》:「孔毓珣於緝捕盜賊甚為盡力,彼擒之,汝縱之,恐汝難當此論。縱虎歸山,豈為仁政?此等作為,非積陰功,乃大壞德行事也。」 04.《世宗憲皇帝硃批諭旨.卷一三上.毛文銓奏摺》清.世宗批語:「此案斷不可寬縱,俾罪類漏脫,貽害良民。……此等縱虎歸山之假仁慈,胸中萬萬存不得,但以嚴而不枉為要。」
比喻放走敵人,後患無窮。
參考詞語:「放虎歸山、放虎遺患」
「縱虎歸山」及「養虎遺患」都有留下敵人,導致後患的意思。
「縱虎歸山」側重於把敵人放走;「養虎遺患」側重於縱容敵人。 |
縱虎歸山 養虎遺患 ○ ㄨ 我們好不容易捉到這些人,你卻將他們釋放,這不是∼嗎? ㄨ ○ 每個國民都要協助揭發罪犯,絕不能姑息養奸,∼。
老虎是一種猛獸,會傷害人畜,如果把抓到的老虎又放回山中,將來有可能再次為害,同樣的,如果把抓到的敵人放走,也將為自己帶來後患無窮。《零陵先賢傳》記載了一個關於「縱虎歸山」的故事:三國時的劉璋為益州牧,他的部下張松對他有所不滿,剛好曹操打算派將領去討伐占領漢中的張魯,劉璋擔心自己會被派去,想找人代替。張松就趁機獻計,認為可以把劉備請到成都來,派他去攻打張魯。劉巴知道這件事之後,便極力勸阻,他認為劉備的野心過大,如果把他請來,一定會蒙受其害。劉璋不聽。後來劉璋派劉備去征伐張魯,劉巴又上諫,說︰「若使備討張魯,是放虎於山林也。」意思是說,劉備的野心太大,如今讓他在外擁兵自重,就好像把老虎放回山林,將來一定後患無窮。劉璋仍然不聽。次年,劉備果然還兵包圍成都,劉璋猝不及防,只好投降。後來「縱虎歸山」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放走敵人,後患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