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雜草連根拔除。比喻除去禍根,不留後患。語本《左傳.隱公六年》。 △「除惡務盡」、「趕盡殺絕」
01.《五代史平話.梁史.卷上》:「這個孩兒真個作怪!若不興吾宗,定是滅吾族。莫若傍今殺了,斬草除根,萌芽不發。」 02.《三國演義》第二回:「何進聽罷,出謂眾官曰:『蹇碩設謀害我,可族滅其家。其餘不必妄加殘害。』袁紹曰:『若不斬草除根,必為喪身之本。』」 03.《水滸傳》第二五回:「可知好里。這是『斬草除根,萌芽不發』。若是斬草不除根,春來萌芽再發。官人便去取些砒霜來,我自教娘子下手。」 04.《醒世恆言.卷二九.盧太學詩酒傲王侯》:「一不做,二不休,若不斬草除根,恐有後患。」 05.《兒女英雄傳》第八回:「再說,假如這時要留他一個,你未必不再受累,又費一番脣舌精神。所以纔斬草除根,不曾留得一個。」 06.《三俠五義》第一回:「這日晚間正在傷心,只見本宮四面火起,秦鳳一見已知是郭槐之計,一來要斬草除根,二來是公報私仇。」
比喻除去禍根,不留後患。
參考詞語:「刈草除根、剪草除根、剷草除根、去草絕根、翦草除根、除根翦草」
「斬草除根」及「除惡務盡」都有澈底清除的意思。
「斬草除根」範圍較廣,可用在任何對象;「除惡務盡」只能用於壞的對象。 |
斬草除根 除惡務盡 ○ ㄨ 他心中的惰性若無∼,自然難以奮發圖強。 ○ ○ 我們必須∼,澈底剷除危害社會的敗類。
據《左傳.隱公六年》載,春秋時,結鄰的陳、鄭二國時常發生爭端而彼此交惡。後來鄭國曾提出請求,希望能夠與陳國和平共處。當時,陳桓公弟五父認為廣結善緣是國家的重要施政方針,因此建議接受講和。但陳桓公卻認為宋、衛兩國才是難以對付的敵手,鄭國算不了什麼,就拒絕接受鄭國的講和。結果在陳桓公六年五月時,鄭國入侵陳國,陳國大敗,被擄去許多財物及俘虜。導致這種結果的原因,就是因為陳桓公沒有廣結善緣,讓惡因滋長蔓生而不知悔改,隨之而來的便是自取禍害。周朝大夫周任曾說:「治理國家的,看到惡人惡事,就要像農民剷除田裡的雜草一樣,直接將聚生的雜草連根拔起,不讓它有再生的機會,這樣除去惡的,善的才能發揚。後來「斬草除根」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除去禍根,不留後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