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典故。「數典忘祖」指列舉典故來論說事情,卻反而將自己祖先掌管典籍這件事給忘了。語出《左傳.昭公十五年》。後用「數典忘祖」比喻人忘本。
01.《左傳.昭公十五年》:「王曰:『籍父其無後乎!數典而忘其祖。』 」(源) 02.清.趙翼《廿二史劄記.卷一.史記漢書.過秦論三處引用》:「班固又於〈陳涉〉、〈項羽傳〉後引此及史遷所論項羽者,以作二人傳贊,未免數典而忘其祖也。」 03.清.陳廷焯《白雨齋詞話.卷三.北宋南宋不可偏廢》:「況周、秦兩家,實為南宋導其先路。數典忘祖,其謂之何?」 04.清.袁枚〈與錢竹初書〉:「枚祖籍慈谿,為兄部民,因生長杭州,數典忘祖。」 05.《兒女英雄傳》第二八回:「『密鴉密罕豐庫』的漢話便叫作『綵帨』。帨即手巾也。只是如今弄到用起錦繡綢緞手巾來。連那些東西,也都用金銀珠寶作成者,便是數典而忘其祖,大失命題本意了。」
比喻人忘本。貶義。
「數典忘祖」的「數典」,就是舉列典故的意思。既然會舉列典故來論說事情,卻反而將自己祖先就是掌管典籍這件事都忘了。故事出自於《左傳.昭公十五年》。春秋時,晉國以荀躒和籍談為使節出使周王室,周景王設宴款待二人,宴席中所用的酒壺是魯國進貢的,景王於是問起:「各諸侯國都會進貢一些物品給王室,為什麼獨獨晉國沒有?」籍談回答:「每個諸侯國都曾領受王室的贈予,所以必須進獻寶貴的器物回饋王室的恩典。由於晉國地處深山邊塞,與王室距離遙遠,皇恩根本無從顧及,我們又窮於應付戎狄,哪有什麼東西可用來貢獻呢?」景王聽了頗不以為然,於是細數從晉國祖先開始,周朝王室曾經贈予的種種賞賜,並責問籍談:「你的先人是負責掌管國家典籍的,為什麼你會忘了這些史事呢?」籍談聽了便無話可說。等荀躒與籍談離開後,周景王又評論籍談說:「我看像籍談這麼忘本的人,後代子孫應該不會有什麼出息吧!竟然會列舉一堆典故來評論事情,卻反而將自己祖先掌管典籍這件事給忘了!」後來「數典忘祖」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人忘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