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光敏銳,可看見秋天鳥獸新長的毫毛。#語本《纏子》。後用「明察秋毫」比喻洞察一切,能看到極細微的地方。 △「洞若觀火」
01.《浮生六記.卷二.閒情記趣》:「余憶童稚時,能張目對日,明察秋毫,見藐小微物,必細察其紋理,故時有物外之趣。」 02.《蕩寇志》第八○回:「這起案被蓋兄如此勘出,足見明察秋毫,只是依下官的愚見,卻照直辦不得。」 03.《三俠五義》第四二回:「不想相爺神目如電,早已明察秋毫,小人再不敢隱瞞。」
比喻人能洞察一切,看到極細微的地方。
近義:洞若觀火
「明察秋毫」及「洞若觀火」都有看得一清二楚的意思。
「明察秋毫」側重於形容觀察鉅細靡遺;「洞若觀火」側重於形容觀察透澈深遠。 |
明察秋毫 洞若觀火 ○ ㄨ 這件案子虧得法官∼,終於真相大白,洗刷了被告的冤情。 ㄨ ○ 憑著對商場的敏感度,他∼地預測電子業將是一片榮景。
離婁是神話中黃帝時代的人,相傳他能夠把百步之外的野獸細毛看得根根分明,所以董無心說,像離婁這樣的人可說是視力極好了。孟子在勸諫梁惠王行仁義之道時,曾經借用離婁的視力,他說:「如果有人說,他的力量可以舉起百鈞(三十斤為一鈞)之物,卻舉不起一根羽毛;他的視力能夠看見野獸初生的細毛,卻看不見一堆木柴,請問大王您會相信他嗎?」梁惠王回答:「當然不會。」孟子於是又說道:「舉不起一根羽毛,或看不見一堆木柴,是因為不肯去做,而非做不到。現在人民生活困苦,朝不保夕,是因為大王您不肯行仁義之道,讓恩澤遍及百姓,而非大王您做不到啊!」後來「明察秋毫」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人能洞察一切,能看到極細微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