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貴的寶珠落入不明價值的人手裡,而得不到賞識或珍愛。比喻懷才不遇,高才屈居下位。#語本漢.鄒陽〈獄中上書自明〉。後亦用「明珠暗投」比喻好人誤入歧途。 △「明月闇投」
01.元.高明〈二郎神.從別後套.集賢賓〉曲:「怕朱顏去也難留,把明珠暗投,不如意十常八九。」 02.《三國演義》第五七回:「統曰:『吾欲投曹操去也。』肅曰:『此明珠暗投矣。可往荊州投劉皇叔,必然重用。』」 03.清.蒲松齡〈五月十日答吳工部書〉:「老大人倘不惜明珠暗投,幸惠教一冊,謹當貯之瑤函,奉為拱璧,不啻世佩明德也。」 04.《聊齋志異.卷六.鴿異》:「至夜,夢白衣少年至,責之曰:『我以君能愛之,故遂託以子孫。何乃以明珠暗投,致殘鼎鑊!今率兒輩去矣。』」 05.《浮生六記.卷二.閒情記趣》:「余生平僅見吾鄉萬翁名彩章者,一生翦成數樹。又在揚州商家見有虞山遊客攜送黃楊翠柏各一盆,惜乎明珠暗投!」
比喻懷才不遇,高才屈居下位。&比喻好人誤入歧途。
近義:懷才不遇
反義:蛟龍得水
參考詞語:「明珠夜投、隋珠暗投」
明珠,珍貴的寶珠,引申為珍貴的物品,也指懷有才能的人。暗投,在黑暗中投擲。《史記》中記載了一篇漢代鄒陽給梁孝王的書信,其中提到:如果在黑暗中將珍貴的寶珠和玉璧投擲於路上行人面前,因為突然看到如此珍貴的東西,一時之間,誰也不敢隨便拿取,反而按住劍互相斜視,隨時準備攻擊。會有這樣的反應,完全是因為一切發生得太突然的緣故。鄒陽以明珠自喻,陳述自己懷才不遇,得不到君王的賞識與珍愛,又遭受他人的讒言陷害。後來「明珠暗投」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比喻懷才不遇,高才屈居下位,如元.高明〈二郎神.從別後套.集賢賓〉曲:「怕朱顏去也難留,把明珠暗投,不如意十常八九。」後來也常用來比喻好人誤入歧途,如:「他原本是個上進的學生,但因為交到壞朋友,明珠暗投,終於淪落到如此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