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rl+K

搜尋方式

柔懦寡斷

ㄖㄡˊ ㄋㄨㄛˋ ㄍㄨㄚˇ ㄉㄨㄢˋ
  1. 做事軟弱、猶豫、不果決。宋.釋文瑩《玉壺清話》卷二:「後嗣主愛其博雅,累用之,然而柔懦寡斷,惟好釋氏。」也作「柔茹寡斷」。

柔懦寡斷

ㄖㄡˊ ㄋㄨㄛˋ ㄍㄨㄚˇ ㄉㄨㄢˋ

猶「優柔寡斷」。見「優柔寡斷」條。01.宋.釋文瑩《玉壺清話》卷二:「後嗣主愛其博雅,累用之,然而柔懦寡斷,惟好釋氏。」

辨識

參考詞語:「優柔寡斷

典故說明

此處所列為「優柔寡斷」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優柔寡斷」原作「柔茹寡斷」,典源出自《韓非子.亡徵》。〈亡徵〉篇,顧名思義就是滅亡徵象,韓非在這篇中所論述的是國家將要滅亡的徵兆和跡象,他從政治、經濟、文化、軍事、外交等各方面深入考察,從中識別徵兆,分析導致亡國的原因,多達四十餘條,這是他總結歷代治亂興亡的結果。一個國家,如果君主的權力、領土小,而諸侯、大夫們的權力、封地大,那就可能滅亡。忽視法律禁令而致力於權謀智計,荒廢內政,必須倚靠外援的國家,可能滅亡。官吏喜好研究私家學術,貴族子弟們愛好爭論是非,商人在國外屯積財貨,而人民卻在國內忍受窮困的國家,可能滅亡。喜好修建宮室臺榭,經常勞動百姓、消耗財物的國家,可能滅亡。講求祭祀鬼神、迷信卜筮的國家,可能滅亡。可以用權勢謀求官職,可以用賄賂取得爵祿的國家,可能滅亡。處事遲緩而無成就,行事柔弱而缺乏果斷,喜好與憎惡都無法決定沒有堅固立場的國家,可能滅亡。後來「優柔寡斷」這句成語,就從原文中的「柔茹而寡斷」演變而出,形容行事猶豫,不能當機立斷。

書證

  1. 宋.釋文瑩《玉壺清話》卷二:「後嗣主愛其博雅,累用之,然而柔懦寡斷,惟好釋氏。」

在其他地方搜尋「柔懦寡斷」

有提到「柔懦寡斷」的條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