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欺世」,欺騙世人。※語或本《韓非子.詭使》。「盜名」,盜取名譽。語出《荀子.不苟》。「欺世盜名」比喻欺騙世人,盜取名譽。 △「沽名釣譽」
01.《宋史.卷三九六.王淮列傳》:「宰相湯思退無物望,淮條其罪數十,於是策免。至於吏部侍郎沈介之欺世盜名,都司方師尹之狡險,大將劉寶掊克結權倖,皆劾罷之。」 02.宋.楊萬里《誠齋詩話》:「李綱罷相被謫,汪彥章行詞云:『朋黨罔上,有虞必去于驩兜;欺世盜名,孔子首誅乎正卯。』」 03.宋.羅大經《鶴林玉露》卷八:「(汪彥章)草伯紀謫詞,乃云:『朋姦罔上,有虞必去於驩兜;欺世盜名,孔子先誅於正卯。』」 04.《二刻拍案驚奇》卷二四:「其餘凡貪官、汙吏、富室、豪民,及矯情干譽欺世盜名,種種之人,無不隨業得報,一一不爽。」
比喻欺騙世人,盜取名譽。
參考詞語:「偷世竊名、欺世釣譽、盜名欺世、釣名欺世」
「欺世盜名」係由「欺世」及「盜名」二語組合而成。 「欺世」是出自《韓非子.詭使》。戰國七雄中的韓國,因為飽受強鄰秦國的威脅,加上國君無能,人心渙散,以致內憂外患交迫,隨時都可能亡國。韓非身為韓國的諸公子之一,曾在荀子門下受業學習,希望能用一己之才,為國效力,挽救國勢。他雖屢次上書勸諫韓王,卻無法受到重用。於是他把滿腔的壯志雄心,寫成《韓非子》一書。在〈詭使〉篇中韓非認為,君主掌握法度,是為了要擁有生殺的權柄,然而現在遵守法度,想要忠心侍奉君主的人,卻不得進見;而言語巧詐,行為姦軌,僥倖得以偷欺於世的人,反而能夠常常接近君王,得到重用。 「盜名」則是出自《荀子.不苟》。荀子認為:富貴是人性所愛,貧賤是人性所惡,如果有人厭惡富貴,喜愛貧賤,這是違反人性,用來盜取聲望的作法。這兩個典源,一見「偷世」,一見「盜名」,後來被合用演變成「欺世盜名」,用來比喻欺騙世人,盜取名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