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行端正的人。
品行端正的人。語出《舊唐書.卷一七七.列傳.崔慎由》。
01.《舊唐書.卷一七七.列傳.崔慎由》:「胤所悅者闒茸下輩,所惡者正人君子。人人悚懼,朝不保夕。」(源) 02.《新唐書.卷一七五.列傳.張宿》:「宿怨執政不與己,乃日肆讒惎,與皇甫鎛相附離,多中傷正人君子。」 03.《明史.卷一七九.列傳.鄒智》:「願陛下以宰相為股肱,以諫官為耳目,以正人君子為腹心。」 04.清.孔尚任《桃花扇》第三一齣:「你說那兩位嗣廠公,有天沒日,要把正人君子捕滅盡絕。」 05.《野叟曝言》第一八回:「至于淫媟之事,休要說白相公是坐懷不亂的正人君子,即賤婢下人,亦知以禮自持,不欺暗室。」 06.《儒林外史》第一四回:「相與了這樣正人君子,也不枉了。」 07.《鏡花緣》第一三回:「素知此處庶民,都是正人君子,所為不肯攻其不備,暗下毒手取魚,歷來產魚甚多,所以小子時常來此打魚。」
品行端正的人。
參考詞語:「端人君子」
君子是儒家思想中的人格典範,《論語》即多次提及君子所應具備的品格,並且與小人進行對比,如「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等等。君子與小人因為有著不同的品格與處世態度,所以容易出現價值觀的衝突,甚至產生隔閡、排擠。《舊唐書》中就記載著:唐代晚期政局動盪,崔胤因為擅長陰謀詭計,並且不斷拉攏朱溫的勢力,逐漸掌握了大權。唐昭宗時,崔胤主持政事,將皇帝所任命的宰相降職,並貶斥了三十多位官員,大肆殺害與他不同勢力的政敵。崔胤喜愛卑賤小人,厭惡正人君子,因此引起了當時人們對自身性命難保的驚恐。後來原文中的「正人君子」被摘出,成為一句成語,用來指品行端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