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少數民族之一。商、周以至魏晉南北朝時,分布在今大陸地區陝西、甘肅、四川一帶。氐族在東晉時曾建立前秦、後涼等國。
二十八星宿之一。東方蒼龍七宿的第三宿,共有四顆星。
《國語辭典簡編本》版本編號:2014_20240821
© 中華民國教育部 (Ministry of Education, R.O.C.)
使用說明
名
中國古代西方少數民族之一。商、周以至魏晉南北朝時分布在今大陸地區陝西、甘肅、四川一帶。東晉時曾建前秦、後涼等國。
星座名。二十八星宿之一。東方蒼龍七宿的第三宿,共有四顆星。
動
俯、垂下。通「低」。《漢書.卷二四.食貨志下》:「而商賈或墆財役貧,轉轂百數,廢居居邑,封君皆氐首仰給焉。」唐.顏師古.注:「氐首,猶俯首也。」
根本、基礎。同「柢」。《詩經.小雅.節南山》:「尹氏大師,維周之氐。」漢.毛亨.傳:「氐,本也。」
副
總括之詞。同「抵」。漢.司馬遷〈報任少卿書〉:「詩三百篇,大氐賢聖發憤之所為作也。」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版本編號:2015_2024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