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汗流浹背」指汗流很多,溼透了背部,本用以形容非常慚愧、驚恐的樣子。語本《史記.卷五六.陳丞相世家》。後亦用以形容工作辛勞,汗出溼背。
01.《後漢書.卷一○.皇后紀下.獻帝伏皇后紀》:「操出,顧左右,汗流浹背,自後不敢復朝請。」 02.《隋書.卷五七.盧思道列傳》:「周氏末葉,仍值僻王,斂笏升階,汗流浹背,莒客之踵躋焦原,匹茲非險,齊人之手執馬尾,方此未危。」 03.《五燈會元.卷一八.法輪應瑞禪師》:「師憤然欲他往,因請辭,及揭簾,忽大悟,汗流浹背。」 04.《蕩寇志》第四一回:「這句話分明青天打下霹靂,蔡京心有暗病,直嚇得汗流浹背,魂不附體。」 05.《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一回:「看得他身上冷一陣熱一陣,冷時便渾身發抖,熱時便汗流浹背,不住的面紅耳赤,意往神馳,身上不知怎樣才好。」
汗流很多,溼透了背部。&形容非常驚恐的樣子。&形容工作辛勞。
參考詞語:「汗出沾背、汗流洽背、汗流浹體、洽背汗流、流汗沾背、流汗浹背」
浹,音ㄐ|ㄚˊ。透澈、浸透。不可寫作「夾」。
「汗流浹背」原作「汗出沾背」。西漢初年,由於惠帝才智平庸,朝政由呂太后把持,並分封其家族兄弟為王。呂后去世後,太尉周勃帶兵誅殺呂氏諸王,剷除呂氏的勢力,並迎高祖劉邦的另一個兒子劉恆為帝,是為漢文帝。文帝即位後,右丞相陳平認為周勃平定呂氏之亂,鞏固漢室的天下,功勞比自己要大得多,於是自願將右丞相的位子讓出。文帝採納了他的意見,周勃成為群臣中地位最高的右丞相,陳平則降為較低的左丞相。有一天早朝時,漢文帝問周勃說:「國家一年判決的訴訟有幾件?」周勃過去都是掌管軍事,對這些事情並不了解,只好回答不知。文帝又問:「國家一年的稅收支出又是多少?」周勃也太不清楚,只好又回答不知。文獻中使用「汗出沾背」來形容周勃對政事一問三不知,心裡感到十分著急、慚愧,汗流了滿身,背都溼透了。後來「汗流浹背」這句成語就由此演變而出,形容非常慚愧、驚恐的樣子。亦用於形容工作辛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