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河之水日益奔流而下。比喻情況日漸敗壞。※語或本宋.蘇轍《欒城應詔集.卷六.進君術策五道.第五道》。
01.清.章學誠《文史通義.內篇六.文集》:「江河日下,豪傑之士,從狂瀾既倒之後而欲障百川於東流,其不為舉世所非笑而指目牽引為言詞,何可得耶!」 02.《儒林外史》第二六回:「而今的人,可謂江河日下。這些中進士、做翰林的,和他說到傳道窮經,他便說迂而無當;和他說到通今博古,他便說雜而不精。」 03.清.秋瑾〈申江題壁〉詩:「滿眼俗氛憂未已,江河日下世情非。」 04.《官場現形記》第二九回:「不瞞大帥說,現在的時勢,實在是江河日下了。」 05.清.許纘曾〈睢陽行〉:「數百年來尚奸宄,江河日下誰能止?」
比喻情況日漸敗壞。
近義:日陵月替、每下愈況
「江河日下」指江河之水日益奔流而下,典源可能出自於宋代蘇轍的一篇論。蘇轍(西元1039∼1112),字子由,號潁濱遺老,仁宗嘉祐年間進士,累官至尚書右丞,卒諡文定。蘇轍是北宋的著名散文家,與其父蘇洵、兄蘇軾合稱「三蘇」,皆名列「唐宋八大家」。蘇轍主張文章的好壞取決於氣,養氣即是增進內心的修養,以及擴展生活的歷練。他特別推崇司馬遷「行天下,周覽四海名山大川」,文章才能「頗有奇氣」。蘇轍的散文風格汪洋澹泊,又吸收了駢文的技巧,故聲調文采均極優美,〈黃州快哉亭記〉是其代表作品,融敘事、描景、抒情、議論於一體。在學術上,蘇轍則以儒學為主,傾慕孟子,擅長政論文章。他吸收了韓愈「氣盛言宜」的主張,縱論天下大事,委婉平正,往往能一針見血。在〈進君術策.第五道〉中,蘇轍詳述君王治國的方法。他認為人民就像江河之水,若是不加以約束,放任其所為,就會如同洪水奔流而下不可遏抑,使得情況越來越糟,最後沖毀堤防,造成極大的災害。因此善於治民者,應當謹慎地引導人民,使其能夠走上正道,既不過於放縱,也不過於壓制,如此天下才能安定。後來「江河日下」這個成語可能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情況日漸敗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