潛移默化
ㄑㄧㄢˊ ㄧˊ ㄇㄛˋ ㄏㄨㄚˋ
人的思想、性格或習慣受到影響、不知不覺中起了變化。語本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慕賢》。
△「耳濡目染」
用法
人的思想、性格或習慣受到影響、不知不覺中起了變化。
用在「薰陶染化」的表述上。
例句
- 環境總是透過潛移默化影響著人。
- 父母言行對子女有潛移默化的影響、豈能不慎?
- 你看音樂系的學生都很有氣質、那就是潛移默化的效果。
- 教師的言行舉止、隨時隨地都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
- 常聽古典音樂、可以使得一個人的靈性因受到潛移默化而漸入佳境。
- 我們應該多讀書、因為一本好的作品對人的思想具有潛移默化的功效。
- 他的教育理念就是創造環境、讓孩子在潛移默化之下、養成高貴的人品。
- 也許因為父親是藝術家的關係、在潛移默化之下、他從小就對畫畫相當有興趣。
辨識
近義:耳濡目染
參考詞語:「潛移暗化、潛濡默被、默化潛移」
典故說明
「潛移默化」原作「潛移暗化」。北齊時、顏之推寫了一本家訓、教導子孫做人處世的道理。其中有一部分寫到、人在年輕之時、性格未定、時常有樣學樣、如果多和賢德的人在一起、性格思想就會在不知不覺中受到他們的影響、可以養成良好的品德。就像在蘭室待久了、身上也會有蘭花的香氣;在魚市中待久了、身上則會有魚腥味一樣。所以自古以來、君子都很慎重地選擇朋友。孔子也曾說:「不要去結交道德修養不如自己的人。」和比自己更有品德的人交往、才能自然而然地受到他們的影響。後來「潛移默化」這句成語就從這裡的「潛移暗化」演變而出、形容人的思想、性格或習慣受到影響、不知不覺中起了變化。
書證
- 清.王夫之《讀通鑑論.卷一二.晉懷帝》:「夫卞壺、陶侃、固端嚴劼毖之士也、導固引壺於朝端、任侃於方岳矣、潛移默化、豈在一旦一夕哉?」
- 清.龔自珍〈與秦敦夫書〉:「士大夫多瞻仰前輩一日、則胸中長一分邱壑;長一分邱壑、則去一分鄙陋;潛移默化、將來或出或處、所以益人家邦與移人風俗不少矣。」
- 《文明小史》第一回:「總之、我們有所興造、有所革除、第一須用上些水磨工夫、叫他們潛移默化、斷不可操切從事、以致打草驚蛇、反為不美。」
- 《清史稿.卷三八一.陳鑾列傳》:「請敕儒臣闡明《聖諭廣訓》、黜異端之旨、撰為韻言、布之鄉塾、俾士民童年誦習、以收潛移默化之效。」
《成語典》版本編號:2020_20241226
© 中華民國教育部 (Ministry of Education, R.O.C.)
使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