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rl+K

搜尋方式

爾詐我虞

ㄦˇ ㄓㄚˋ ㄨㄛˇ ㄩˊ
  1. 形容人際間鉤心鬥角,互相猜疑欺騙。語本《左傳.宣公十五年》:「宋及楚平,華元為質,盟曰:『我無爾詐,爾無我虞。』」也作「爾虞我詐」。

爾詐我虞

ㄦˇ ㄓㄚˋ ㄨㄛˇ ㄩˊ

猶「爾虞我詐」。見「爾虞我詐」條。01.清.端方〈均滿漢以策治安摺〉:「故凡合兩民族以上而成一國者、苟利益輕重稍有偏畸、相形之閒、動生猜貳、馴致爾詐我虞。」

辨識

參考詞語:「爾虞我詐

典故說明

此處所列為「爾虞我詐」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春秋時、楚莊王率領大軍攻打宋國、包圍宋國的都城。雙方相持了幾個月、楚國一直無法攻下宋國。宋國城內糧食的供應也將近匱乏、又聽說楚國將要在宋國內建造房屋、打算長期屯兵、因此宋國人民都非常害怕。宋國因此派大夫華元進入楚營、請求退兵。華元在一天夜裡來到楚軍統帥子反的營帳中、威脅說:「我們宋國現在的情況、已經到了交換孩子來充飢、拿死人骨頭當柴火來煮飯的地步了、儘管如此、我們寧願戰死、也絕不接受城下之盟。如果楚國能退兵三十里、那宋國對於楚國將會唯命是聽。」子反聽了也很驚恐、只好和宋國簽訂盟約、同意退兵三十里。宋國和楚國因此講和、並以華元為人質、盟約中明白地寫著:「我不欺騙你、你不必對我猜忌。」說明兩國必須以誠信相待。後來「爾虞我詐」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形容人與人之間的互相猜疑、玩弄欺騙手段。典源中的「我無爾詐、爾無我虞」、用的是倒裝句、它的語意其實是「我無詐爾、爾無虞我」、後來用其反意、而成為「爾虞我詐」這句成語。

書證

  1. 清.端方〈均滿漢以策治安摺〉:「故凡合兩民族以上而成一國者、苟利益輕重稍有偏畸、相形之閒、動生猜貳、馴致爾詐我虞。」

在其他地方搜尋「爾詐我虞」

有提到「爾詐我虞」的條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