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狽不堪
ㄌㄤˊ ㄅㄟˋ ㄅㄨˋ ㄎㄢ
比喻處境窘迫、進退兩難。※語或本《三國志.卷三六.蜀書.關張馬黃趙傳.馬超》。後亦用「狼狽不堪」來比喻身心疲憊困頓。
用法
比喻處境窘迫、進退兩難。&比喻身心疲憊困頓。
用在「陷入困境」的表述上。&用在「勞困疲憊」的表述上。
例句
- 沒想到竟然在大庭廣眾之下出洋相、使他感到狼狽不堪。
- 他狼狽不堪地摔在地上、想掙扎的站起來、腳卻不聽使喚。
- 我們準備將對方的補給線切斷、讓他們陷入狼狽不堪的境地。
- &
- 一場大雨淋得他渾身溼透、狼狽不堪。
- 那年我生意失敗、加上妻離子散、生活極為狼狽不堪。
- 陷在這迷宮似的山林中、大家又餓又累、真是狼狽不堪。
- 本想這幾件煩人的事會將她弄得狼狽不堪、哪知她越是困境越打起精神。
辨識
近義:左右兩難、狼狽萬狀、跋前躓後、進退維谷、狼狽萬狀
典故說明
「狼狽」相傳是兩種外形很相似的動物。根據唐人段成式《酉陽雜俎》的記載、狽的前腳非常的短、因此一定要騎在兩隻狼上才能行走、沒有了狼、狽就無法行動。所以後人常將處境困頓窘迫的情況稱為「狼狽」。《三國志》一書敘述到、馬超率兵進攻隴上各郡縣時、獲得回響而殺了涼州刺史韋康、並接收其部眾、後來更自稱征西將軍。韋康的舊部屬楊阜、姜敘、梁寬、趙衢等人不服馬超、便合謀奪回政權。楊阜和姜敘先起兵於鹵城、馬超率部隊前往攻打、久攻不下;梁寬、趙衢則趁馬超出兵之後、緊閉冀城大門、以致於馬超不得入城。一時之間、馬超進退不得、處境十分窘迫、只好前往漢中、投靠張魯。「狼狽不堪」即可能從此處演變而出、用來比喻處境窘迫、進退兩難。或比喻身心疲憊困頓。
書證
- 宋.朱熹〈與政府劄子〉:「近於三月六日視事之際、風痰大作、頭目旋暈、幾欲僵仆、今已累日、精神愈見昏慢、委是狼狽不堪。」
- 《好逑傳》第一回:「這韓願情急、追趕攔截、又被他打得狼狽不堪。」
- 《濟公傳》第一七回:「道濟、你這個亂子惹得可不小!你把那秦相爺的管家大人打得這樣狼狽不堪、這還了得嗎?」
- 《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四七回:「那提調狼狽不堪、到了岸上、見了欽差、回完了公事話、正要訴苦、才提到了『海航管帶』四個字、被欽差拍著桌子、狗血噴頭的一頓大罵。」
《成語典》版本編號:2020_20241226
© 中華民國教育部 (Ministry of Education, R.O.C.)
使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