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前進後退都無路可走的困窘處境。語出《詩經.大雅.桑柔》△「進退兩難」
01.《詩經.大雅.桑柔》:「瞻彼中林,甡甡其鹿。朋友已譖,不胥以穀。人亦有言:『進退維谷。』」(源) 02.《聊齋志異.卷九.劉夫人》:「實告公子:某慕姓。今夕此來,將送舍妹於薛官人,至此方知無益。進退維谷之際,適逢公子,寧非數乎!」 03.《醒世姻緣傳》第一五回:「近日來信息不通,弟等進退維谷。或住或行,速乞仁兄方略!手內分文也無,仍乞仁兄留意!」 04.《兒女英雄傳》第一二回:「這兩樁事,你自己是以為大錯,我倒可原諒你。……當那進退維谷的時候,便是個練達老成人,也只得如此,何況於你?」
形容前進後退都無路可走的處境。
《詩經》是最早的詩歌總集,採集周初至春秋中葉五百年間的歌謠作品和宗廟樂章,非一時一地一人所作,共三百零五篇,分為風、雅、頌三大類。「雅」有嚴正、高貴的意思,所以雅樂亦即正樂,有別於民間歌謠。大雅是用於朝會的樂歌,小雅則是用於宴饗的樂歌。〈桑柔〉一詩相傳是周大夫芮伯所作,指責周厲王親近小人,施行暴政,以至於是非顛倒,民風敗壞,招來外侮,禍國殃民。本段乃作者自傷其處境之語,他感嘆的說道:「看啊!那樹林裡的鹿群,是多麼的友愛而快樂。我卻不然,朋友之間,不僅無法相勉為善,還互相猜忌。人們不是常說『前後都無路可走』,我現在就是這樣的處境啊!」後來「進退維谷」被用來形容前進後退都無路可走的處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