騎著老虎,害怕被咬而不敢下來。比喻事情迫於情勢,無法中止,只好繼續做下去。#語本南朝宋.何法盛〈晉中興書〉。
01.《明史.卷二三五.何士晉列傳》:「恐騎虎難下,駭鹿走險,一擊不效,別有陰謀。」 02.《明史.卷二四四.袁化中列傳》:「而忠賢實自懼一死,懼死之念深,將鋌而走險,騎虎難下,臣恐其橫逞之毒不在搢紳,而即在陛下。」 03.清.趙翼《廿二史劄記.卷二一.五代史.薛史書法回護處》:「方外怵於元行欽之奏其反,內惑於石敬瑭、安重誨等之勸其反,勢當騎虎難下之時,不得不為挺鹿走險之計。」
比喻事情迫於情勢,無法中止,只好繼續做下去。
反義:來去自如
參考詞語:「勢成騎虎」
永嘉之亂後,晉室南遷,天下仍不太平,各地均有叛亂。晉成帝時,蘇峻起兵叛亂,進逼京師,情勢十分危急。那時以陶侃為首,聯合溫嶠等人共同討伐叛軍,卻一直無法取勝。陶侃感到勢不可為,想要退兵,溫嶠便說服他,說:「天子受到小人逼迫,社稷動盪不安,正是臣子報效國家的時機。如今的情勢,已經不容我們退縮,就好像騎上了老虎,難以下來啊!」陶侃無法反駁,便留下來繼續領導眾人,終於平定了蘇峻之亂。後來「騎虎難下」這句成語,就從南朝宋.何法盛〈晉中興書〉所記溫嶠言「騎虎之勢,可得下乎」演變而出,比喻事情迫於情勢,無法中止,只好繼續做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