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rl+K

搜尋方式

盲人瞎馬

ㄇㄤˊ ㄖㄣˊ ㄒㄧㄚ ㄇㄚˇ
  1. 盲人騎著瞎馬。比喻極為危險。參見盲人騎瞎馬」條。

盲人瞎馬

ㄇㄤˊ ㄖㄣˊ ㄒㄧㄚ ㄇㄚˇ

盲人騎著瞎馬步入險境。語本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排調》。後用「盲人瞎馬」比喻茫然不知處境極為危險。 咄咄逼人

用法

比喻茫然不知處境極為危險。

用在「胡亂摸索」的表述上。

例句

  1. 只憑空想像、不評估實際情況的做法、無異是盲人瞎馬、自討苦吃。
  2. 知己知彼、才能百戰百勝;如果盲人瞎馬、橫衝直撞、是非常危險的。
  3. 畢業時、徘徊求職的十字路口、我真像盲人瞎馬、根本不知道何去何從。

辨識

典故說明

東晉時的桓玄、殷仲堪和顧愷之三人是朋友、有一次閒談告一段落、同作「了語」(把話說到盡頭、了無餘義)的遊戲。顧愷之率先說:「火燒平原沒有留下做一支火把的材料。」桓玄道:「白布纏棺、前面豎著招魂幡、人的一生就完結了。」殷仲堪說:「將魚、鳥放生、就都一去不回了。」接著、他們又玩「危語」(說一句處境極其危險令人聞而生畏的話)的遊戲。桓玄說:「在敵人矛頭下淘米、劍頭下煮飯、隨時都會送命。」殷仲堪言:「四肢僵硬的百歲老翁、爬上枯朽的樹枝。」顧愷之道:「井口的轆轤上躺了一個嬰兒。」當時一名殷仲堪的參軍在場、插嘴說:「盲人騎著瞎馬、在半夜來到深池旁邊。」因為殷仲堪有一隻眼睛瞎了、聽了感同身受、便說:「咄咄逼人!嘿嘿!這真是情勢太逼人、令人膽顫心寒。」後來「盲人瞎馬」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茫然不知處境極為危險。

書證

  1. 金.許安仁〈草木蟲魚詠〉二首之一:「蠅鑽故紙竟不悟、蛾撲明燈甘喪生;大似盲人騎瞎馬、不知平地有深坑。」
  2. 清.毛奇齡《古文尚書冤詞》卷三:「吾謂吳棫、蔡沈、吳澄、郝敬輩、專以文體平險、詞旨厚薄、定時代先後、此真盲人瞎馬之論、大不足道。」
  3. 清.毛奇齡《春秋毛氏傳》卷八:「隱三年《傳》即有『鄭使祭足帥師取溫之麥』語、是祭仲、祭足兩得分稱、而《公羊》以稱字之誤盛美祭仲、謂其能反經行權。向非雍糾之變、祭仲果肯反正乎?此盲人瞎馬也。」
  4. 清.毛奇齡《經問》卷二:「孔子為魯司寇見于《孟子》、惟由司空進司寇則雜見《家語》而史世家襲之、然袛在定十年耳。……若近世年譜謂十四年以前袛為司空、則《左傳》于十二年夫子命申句須伐費人時、杜氏即云為司寇矣。此皆盲人瞎馬、無足道者。第《春秋》傳文並不及夫子官職、不特無司寇字、即攝相之事亦並無有。」

在其他地方搜尋「盲人瞎馬」

有提到「盲人瞎馬」的條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