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於荒野,久處寂寞,聽到人的腳步聲就高興。語本《莊子.徐无鬼》。後用「空谷足音」比喻難得的人物、言論或事物。
01.宋.黃榦〈復李隨甫書〉:「朋友淩(凌)凋,每興索居之歎,反覆來求,真所謂空谷足音也。」 02.明.宋溓〈送戴原禮還浦陽序〉:「後世官寖失職,故於其術每擇之不精,有人於此能合於古者之道,豈不猶空谷足音之可喜者乎!」 03.明.李贄《焚書.二十分識》:「雖無可語者,而林能以是為問,亦是空谷足音也,安得而不快也!」 04.清.李漁《閒情偶寄.詞曲下.賓白.少用方言》:「及近游秦塞,見其土著之民,人人衣褐,無論絲羅罕覯,即見一二衣布者,亦類空谷足音。」 05.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卷一七.姑妄聽之三》:「幸空谷足音,得見君子,機緣難再,千載一時,故忍恥相投。」 06.《醒世姻緣傳》第三一回:「因二六日每與那楊按臺在洪善書院裡講學,看了大人的體面,寫上了二兩,這就是十一位舉人中的空谷足音。」
比喻難得的人物、言論或事物。
參考詞語:「空谷之音、空谷跫然、足音跫然、跫然之音、跫然足音」
「空谷足音」典源作「足音跫然」。在《莊子.徐无鬼》中提到隱士徐无鬼,在魏臣子女商的引薦下見到魏武侯,兩人談得很愉快。等到徐无鬼出來後,女商好奇的追問原因。徐无鬼回答:「國君現在的情形,就像長期居住在荒野毫無人煙的地方的人,久處寂寞,聽到人的腳步聲就高興,何況是兄弟親戚間親切輕鬆的談笑。已經很久沒有人,用親切的言語和國君談笑了。」後來「空谷足音」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難得的人物、言論或事物。「空谷足音」較早的書證出自於宋.黃榦〈復李隨甫書〉詩:「朋友淩(凌)凋,每興索居之歎,反覆來求,真所謂空谷足音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