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枝大葉」之「粗」,典源作「麤」。「麤」同「粗」。簡略概括。※語或本《朱子語類.卷七八.尚書一.綱領》。後用「粗枝大葉」比喻疏略,做事不細密。亦用於比喻大體的輪廓。 △「粗心大意」
01.元.石君寶《紫雲庭》第一折:「我看不的你這般粗枝大葉,聽不的你那裡野調山聲。」 02.清.夢麟〈澹道人秋色梧桐圖歌〉:「當其落墨時,倏欻風雨生,粗枝大葉氣橫出,披拂盡作秋聲鳴。」 03.《鏡花緣》第一六回:「老夫於學問一道,雖未十分精通,至於眼前文義,粗枝大葉,也還略知一二。」 04.清.劉熙載《藝概.詩概》:「陸土衡詩,粗枝大葉,有失出,無失入,平實處不妨屢見。」
簡略概括。&比喻疏略,做事不細密。&比喻大體的輪廓。
參考詞語:「粗株大葉、麤枝大葉」
「粗枝大葉」及「粗心大意」都有馬虎、不細心的意思。
「粗枝大葉」側重於形容輕率、不夠細膩;「粗心大意」側重於形容草率、不夠謹慎。 |
粗枝大葉 粗心大意 ○ ㄨ 他是個∼的人,叫他做這種精細的工作,恐怕不妥當。 ㄨ ○ 他寫數學考卷時總不免∼,已算出來的答案,竟然填錯了題號空格,實在冤枉!
「粗枝大葉」原作「麤枝大葉」。在《朱子語類.卷七八.尚書一.綱領》中,集錄後世各家對於《書經》成書時間和作者的質疑。因為漢代文章的文體粗枝大葉,簡略概括,然而〈書序〉文體細膩、精緻,像是六朝時的作品,所以認為〈書序〉不是漢代孔安國所作。典源中「粗枝大葉」是用來指文體的簡略概括,演變到元代石君寶《紫雲庭》第一折:「我看不的你這般粗枝大葉,聽不的你那裡野調山聲。」則用來比喻疏略,做事不細密。清.夢麟〈澹道人秋色梧桐圖歌〉:「當其落墨時,倏欻風雨生,粗枝大葉氣橫出,披拂盡作秋聲鳴。」則用來形容作畫時構圖粗獷豪邁,氣勢縱橫。另外在《鏡花緣》第一六回:「老夫於學問一道,雖未十分精通,至於眼前文義,粗枝大葉,也還略知一二。」則是用來比喻大體的輪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