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指炎帝幼女女娃溺死東海,化為精衛鳥,憤而銜木石以填東海的故事。典出《山海經.北山經》。後用「精衛填海」比喻心懷冤憤,立志報仇。亦比喻意志堅定,不懼艱苦。
01.唐.聶夷中〈客有追歎後時者作詩勉之〉:「君看構大廈,何曾一日成?……精衛一微物,猶恐填海平。」 02.宋.劉過〈呈陳總領〉詩其四:「商渠渡河河可憑,精衛填海海可平。」 03.金.元好問〈壬辰十二月車駕東狩後即事〉詩五首之二:「高原水出山河改,戰地風來草木腥。精衛有冤填瀚海,包胥無淚哭秦庭。」 04.明.陶宗儀《南村輟耕錄.卷三.貞烈》:「願魂化精衛,填海使成嶺。」 05.清.徐枋〈鷓鴣賦〉:「帝子去兮不返,神女降兮焉如?翔千仞兮萬里,溯三湘兮九疑。乃使精衛填海,子規望帝,揮魯陽之戈,迴羲和之馭。」
比喻意志堅定,不懼艱苦。
參考詞語:「冤禽銜石、帝女填海、投石填海、石填大海、精禽填海、精衛塞海、精衛銜木、精衛銜石、精衛銜薪、銜沙填海、銜石冤禽、銜石填海」
精衛,為古代神話中的鳥,《山海經.北山經》裡描述牠的頭有著漂亮的花紋,嘴是白色的,腳是紅色的,據說為炎帝之女死後魂魄所化成。相傳炎帝有個美麗的小女兒名叫女娃。女娃很喜歡大海。有一次,她獨自在海邊遊玩,不幸失足跌入海中,再也沒有回來。而在東海西邊的發鳩山上,在女娃死後,卻突然出現一種美麗的小鳥,據說就是女娃的化身,總是「精衛、精衛」地叫著,於是被稱作「精衛」。這種小鳥,不斷地用牠小小的嘴,銜著山裡的小樹枝和小石子,投入東海,一心想把東海填平,以化解心中之恨。後來這個故事被濃縮成「精衛填海」,用來比喻心懷冤憤,立志報仇。然而,東海是如此的深廣,精衛鳥是如此的弱小,所以又可借「精衛填海」來比喻意志堅定,不懼艱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