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rl+K

搜尋方式

臨淵羨魚

ㄌㄧㄣˊ ㄩㄢ ㄒㄧㄢˋ ㄩˊ
  1. 比喻雖有願望,但只憑空妄想,難收實效參見臨河羨魚」條。《漢書.卷五六.董仲舒傳》:「古人有言曰:『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今臨政而願治七十餘歲矣,不如退而更化。」

臨淵羨魚

ㄌㄧㄣˊ ㄩㄢ ㄒㄧㄢˋ ㄩˊ

站在水邊想得到魚。比喻雖有欲望,卻沒有實際行動。語本《文子.上德》。

用法

比喻雖有欲望,卻沒有實際行動。

undefined

例句

  1. 考試想得第一名,卻止於臨淵羨魚,那麼最終將只是妄想。
  2. 與其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唯有動手去做,才會有收穫
  3. 成功者的經驗告訴我們,臨淵羨魚沒有用,付諸行動才是正途。
  4. 「坐而言,不如起而行」,若只是臨淵羨魚,那麼夢想將永遠無法實現
  5. 他成天只會臨淵羨魚,卻從不腳踏實地努力,難怪到現在依然一事無成。

辨識

參考詞語:「臨川羨魚、臨河羨魚、臨淵結網、臨河欲魚、臨淵之羨、羨魚結網

典故說明

「臨淵羨魚」原或作「臨河欲魚」。文子是春秋時人,屬先秦道家,著有《文子》一書,與《老子》、《莊子》、《列子》並列為道家四部經典之一。其書之主旨,在於解說老子之言,闡發老子思想,繼承和發展道家「」的學說。書中每篇皆以「老子曰」三字開始,表明與老子之師承關係。他善於從大自然去觀察學習,進而了解事物的發展過程。《文子.上德》中提到,竹木可以生火,但要先鑽木才能有火;地底下雖有豐沛的水,但也要經過挖掘才能獲得水泉。跛腳的鱉即使一小步一小步爬行,最後也可以行走千里;小土堆只要日積月累,最終也能堆積成山丘。因此他更進一步舉例說明,就像想要抓魚的人,如果只是在河邊看著魚在水裡游,倒不如回家去織網來捕魚,這樣才能抓得到。後來「臨淵羨魚」這句成語可能就是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雖有欲望,卻沒有實際行動。「臨淵羨魚」作為書證,最早是出現在漢朝董仲舒上書給皇帝的〈對賢良策〉裡,其中提到:「古人有言曰:『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他認為可以用來說明漢代的現實狀況,因為從高祖建立漢室以來已七十多年,國家運作仍未盡理想,此時應當有實際作為,在政策上改弦更張,那麼國家便能步入正軌。

書證

  1. 漢.董仲舒〈對賢良策〉: 「古人有言曰:『臨淵羨魚,不如(蛛)[退]而結網。』今臨政而願治七十餘歲矣,不如退而更化;更化則可善治,善治則災害日去,福祿日來。」
  2. 宋.方岳〈演雅〉詩其二:「蒼鷹守株待兔,白鷺臨淵羨魚。」
  3. 明.朱之瑜《朱舜水集.卷二三.雜著四.筆語》:「此為之數年,便可見效,十年便可有成,何不試之,而徒作臨淵羨魚之歎!」
  4. 明.顧清〈初舉不第卻回書所歷〉詩:「臨淵羨魚知已非,呼童靜掩林間屋。」
  5. 《後西遊記》第二回:「我想『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為今之計,莫若也學老大聖四海去求成仙道,那時定有妙用。」

在其他地方搜尋「臨淵羨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