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指拿著棋子,不能決定下一步怎樣下。比喻做事猶豫不決,拿不定主意。語出《左傳.襄公二十五年》。
01.《左傳.襄公二十五年》:「今甯子視君不如弈棋,其何以免乎?弈者舉棋不定,不勝其耦;而況置君而弗定乎?必不免矣。」(源) 02.唐.劉肅《大唐新語.卷一二.酷忍》:「承乾既廢,立高宗為太子,又欲立恪。長孫無忌諫曰:『晉王仁厚,守文之良主也。且舉棋不定,前哲所戒,儲位至重,豈宜數易。』」 03.《新唐書.卷八○.太宗諸子列傳.鬱林王恪》:「(長孫)无忌曰:『晉王仁厚,守文之良主。且舉棋不定則敗,況儲位乎?』」 04.《續資治通鑑.卷一四一.宋紀一四一.孝宗乾道六年》:「弈者舉棋不定猶且不可,況謀國而無定規乎?」
拿著棋子,不能決定下一步怎樣下。&比喻做事猶豫不決,拿不定主意。
反義:當機立斷
「舉棋不定」本指下棋時,不能決定下一步怎樣下。《左傳.襄公二十五年》記載一個故事:春秋時,因為無道被驅逐在外的衛獻公,派使臣來和甯喜商議回國復位的事情,甯喜同意了。大叔文子聽到之後就說:「唉!《詩經》有言:『我自身都不見容於人,哪裡還顧得到我的後代?』甯喜可說是不顧後代的人。怎麼可以答應這件事呢?君子行事要考慮周密,《書經》上說:『凡事自始至終都抱持謹慎小心的態度,才不會讓自己陷入困境之中。』《詩經》也說:『要日夜努力不懈,全心全意地侍奉國君。』今天甯喜對迎立國君復位這事的態度還不如下棋來得慎重,他怎能免除禍害呢?下棋的人如果拿著棋子卻不知道下在哪裡好,就無法戰勝對手,更何況是迎立國君這樣的大事而無法拿捏恰當?他一定免不了災禍。九世相傳的卿族,若這樣一舉被滅掉,真是太可悲了!」果然,衛獻公回國重登王位之後,便找了個藉口,把甯喜全族給滅了。後來「舉棋不定」就用來比喻做事猶豫不決,拿不定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