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rl+K

搜尋方式

瞻前顧後

ㄓㄢ ㄑㄧㄢˊ ㄍㄨˋ ㄏㄡˋ
  1. 做事謹慎周密,能夠首尾兼顧
    [例]想把活動辦好,就必須設想周到、瞻前顧後,這樣在面對突發狀況時才不致無法應付。

  2. 形容做事顧慮太多,猶豫不決。
    [例]做事若瞻前顧後,顧忌太多便無法如期完成。

瞻前顧後

ㄓㄢ ㄑㄧㄢˊ ㄍㄨˋ ㄏㄡˋ
  1. 兼顧前後。比喻做事謹慎周密。《漢書.卷一○○.敘傳下》:「放誕之徒,緣間而起,瞻前顧後,正其終始。」《紅樓夢》第三七回:「既開社,便要作東。雖然是個頑意兒,也要瞻前顧後,又要自己便宜,又要不得罪了人,然後方大家有趣。」也作「顧後瞻前」。

  2. 形容做事猶豫不決,顧慮太多。《朱子語類.卷八.總論.為學之方》:「且如項羽救趙,既渡,沉船破釜,持三日糧,示士必死,無還心,故能破秦。若瞻前顧後,便做不成。」

瞻前顧後

ㄓㄢ ㄑㄧㄢˊ ㄍㄨˋ ㄏㄡˋ

瞻,向前看。顧,回頭看。「瞻前顧後」指看看前面再看看後面,形容做事謹慎周密。後用來形容檢討過去、計畫未來,也用於形容做事猶豫不決,顧慮太多。語出戰國楚.屈原〈離騷〉。

用法

01.戰國楚.屈原〈離騷〉:「瞻前而顧後兮,相觀民之計極。」(源) 02.《漢書.卷一○○.敘傳下》:「季末淫祀,營信巫史,大夫臚岱,侯伯僭畤,放誕之徒,緣間而起。瞻前顧後,正其終始。」 03.《後漢書.卷五九.張衡列傳》:「向使能瞻前顧後,援鏡自戒,則何陷於凶患乎!」 04.《朱子語類.卷八.學二.總論為學之方》:「且如項羽救趙,既渡,沈船破釜,持三日糧,示士必死,無還心,故能破秦。若瞻前顧後,便做不成。」 05.《隋唐演義》第二四回:「智士多謀,勇士能斷,天下事若經智人腸肚,畢竟也思量得周到。只是一瞻前顧後,審利圖害,事如何做得成?」 06.《紅樓夢》第三七回:「既開社,便要作東。雖然是個頑意兒,也要瞻前顧後,又要自己便宜,又要不得罪了人,然後方大家有趣。」 07.《官場現形記》第四七回:「你們小孩子家,只顧得眼前一點,不曉得瞻前顧後,這點算盤都不會打,我看你們將來怎樣好啊!」

形容做事謹慎周密。褒義。&做事猶豫不決,顧慮太多。貶義。

例句

  1. 用在「仔細嚴謹」的表述上。&用在「猶豫不定」的表述上。

辨識

近義:三思而行謹小慎微猶豫不決舉棋不定

反義:一往直前輕舉妄動當機立斷

參考詞語:「前瞻後慮、顧後瞻前

典故說明

屈原是戰國時的楚國大臣,原本受到重用,擔任司徒的要職。但後來楚懷王決定與秦國交好,屈原看清秦國的計謀極力反對,懷王聽信了小人讒言,將屈原貶到楚國西北邊境的漢北。屈原雖然被流放邊疆,但心裡一直掛念國事,憂心國家未來的前途,於是寫了〈離騷〉這篇文章,同時表明自己忠貞愛國之心。其中有段寫到為君者應有的德行,以古代的君王為例,像夏桀、商紂等暴君,違背正道,魚肉臣民,結果使得國家滅亡;而商湯、大禹、周代的文王、武王等賢君,做事恭敬,依循正道,讓天下太平。屈原因此下結論說,為政者要懂得任用賢能,依規矩做事而不偏頗,公正無私。「瞻前而顧後兮」,要能兼顧前後,做事謹慎周密,看清人民的需要與希望。後來「瞻前顧後」也用於形容檢討過去、計畫未來。又因如果只顧看前觀後,往往忘了採取行動,所以「瞻前顧後」也用於形容做事猶豫不決,顧慮太多。

書證

  1. 這個問題牽涉很廣,務必瞻前顧後,考慮周詳,不可輕率!
  2. 這件事看似無關緊要,其實涉及多方利益,必須瞻前顧後地審慎處理。
  3. 凡事在進行前都應有周密的計畫,最好能瞻前顧後,設有備案,以免一有意外就無法補救。
  4. 諸葛亮籌謀的每個戰略,都是瞻前顧後,十分周密,甚至連退路都設想好了,真不愧為一代軍師。
  5. 要使活動圓滿結束,事前就必須瞻前顧後,對各種狀況進行沙盤推演,才不致無法應付突發事件。
  6. 你老是這樣瞻前顧後,是沒辦法成大事的!
  7. 做事情如果一味瞻前顧後,猶豫不決,那一定不會成功。
  8. 世事本就難料,與其瞻前顧後地在原地踏步,不如大膽地去嘗試看看。
  9. 他做事總是瞻前顧後,所以常常錯失良機,永遠只能當個平凡的上班族。
  10. 在這種競爭激烈的社會裡,做事患得患失、瞻前顧後的人很難出人頭地。
  11. 他在重要時刻,總是瞻前顧後拿不定主意,讓公司白白損失了許多生意。
  12. 大膽果斷的人往往能搶得先機,瞻前顧後、猶豫不決的人則容易被社會淘汰。
  13. 他一向要求完美,做起事來總是瞻前顧後,顧慮較多,讓人覺得有些畏首畏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