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也畏懼,後也畏懼。語出《左傳.文公十七年》。後用「畏首畏尾」形容疑慮顧忌,膽小怕事。 △「左顧右盼」、「鹿死不擇音」、「鋌而走險」
01.《左傳.文公十七年》:「古人有言:『畏首畏尾,身其餘幾。』」(源) 02.《淮南子.說林》:「皮將弗睹,毛將何顧?畏首畏尾,身凡有幾?」 03.《晉書.卷一○八.慕容廆載記》:「孤軍輕進,不足使勒畏首畏尾,則懷舊之士欲為內應,無由自發故也。」 04.《魏書.卷九六.司馬叡等傳》:「史臣曰:『……司馬叡之竄江表,竊魁帥之名,無君長之實,跼天蹐地,畏首畏尾,對之李雄,各一方小盜,其孫皓之不若矣。』」 05.《隋書.卷七○.楊玄感等傳》:「史臣曰:『……賞不可以有功求,刑不可以無罪免,畏首畏尾,進退維谷。』」 06.《朱子語類.卷二九.論語.公冶長下》:「若今人恁地畏首畏尾,瞻前顧後,粘手惹腳,如何做得事成!」 07.《蕩寇志》第二一回:「軍師往日用兵,怕那個來!今日為何一遇天彪匹夫,卻這般畏首畏尾?」 08.《鏡花緣》第八四回:「妹子平日但凡遇見吃酒行令,最是高興,從不畏首畏尾;剛才聽了這些不入耳之言,不但興致索然,連頭都要疼了。」
形容疑慮顧忌,膽小怕事。
參考詞語:「畏頭畏尾」
「畏首畏尾」及「左顧右盼」都有猶豫不決的意思。
「畏首畏尾」側重於疑懼退縮;「左顧右盼」側重於顧慮過多。 |
畏首畏尾 左顧右盼 ○ ㄨ 我就是信任你,才把任務託付給你。你就放手一搏,不要∼,故步自封。 ㄨ ○ 每個人都熱心地提供意見,反而把他弄得∼,不知道該從何下手。
據《左傳.文公十七年》載,在春秋時代晉、楚兩國爭相當諸侯的盟主,有一次晉國大會諸侯,卻不見鄭國來參加,因此懷疑鄭國有二心。鄭國國君於是寫了一封信給晉國國君說:我國雖小,但三年來多次朝見晉君,盡了最大的誠意,但是你們還是懷疑我們的忠誠,那麼只有走上亡國的下場了。現在我國的處境是前頭也怕,後頭也怕。既害怕楚國來攻,又擔心晉國來犯,當我們被逼得走投無路時,就像被獵人追捕的鹿一樣,為了逃命,匆忙之間,無法審慎選擇庇護之所。如果晉國過分威逼,鄭國在窮途末路之餘,即使會走上滅亡的下場,也會用全副兵力抗晉,或倒向楚國。後來「畏首畏尾」演變為成語,用來形容疑慮顧忌,膽小怕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