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管窺蠡測」。見「管窺蠡測」條。01.唐.李商隱〈詠懷寄秘閣舊僚二十六韻〉詩:「典籍將蠡測、文章若管窺。」02.清.李重華《貞一齋詩說》:「至所定五言古、尤蠡測管窺。」
參考詞語:「管窺蠡測」
此處所列為「管窺蠡測」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漢武帝時、有個名叫東方朔的年輕人。為人詼諧幽默、性格豪邁、對事直言不諱、武帝非常喜歡他。他對自己有很高的期許、認為讀聖賢書、應被重用而對國家有所貢獻。於是上書皇帝、陳述自己對國家政事的意見、但卻沒有受到重視、因而寫下〈答客難〉。文中假設客人問他、既然自己博學又機智、為何不能像戰國時代的蘇秦、張儀有那樣崇高的地位?他回答時代不同了、彼一時、此一時也。戰國時代各國競爭激烈、讀書人可憑本事施展抱負。但現在漢朝統一天下、有固定的人事體系、有志之士不一定能受到重用。更何況自己是「以管窺天、以蠡測海、以莛撞鐘」、意思是說自己眼界狹小、見識短淺、能力纖弱、哪有資格表達意見呢?東方朔以反話的方式、抒發自己的不平與無奈。後來「管窺蠡測」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人見識淺陋狹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