蠡,用瓠瓜做成的水瓢。「管窺蠡測」是指透過管子看天,用水瓢測量海水。比喻見識淺陋狹窄。語本《漢書.卷六五.東方朔傳》。 △「管中窺豹」、「以管窺天」。
01.明.張綸《林泉隨筆》:「一耳目之管窺蠡測,又焉得遍觀而盡識也?」 02.明.李昌祺《剪燈餘話.卷三.幔亭遇仙錄》:「而諸儒以管窺蠡測,拘拘然指一字為褒貶,豈聖人之心乎?」 03.《四遊記.東遊記.第一回》:「又思自用師心,終非實際;管窺蠡測,終乏大觀。」 04.《紅樓夢》第三六回:「寶玉一進來,就和襲人長歎,說道:『我昨晚上的話竟說錯了,怪道老爺說我是「管窺蠡測」。』」 05.清.袁枚《隨園詩話》卷一四:「凡人全集,各有精神,必通觀之,方可定去取;倘捃摭一二,並非其人應選之詩,管窺蠡測,一病也。」
比喻見識淺陋狹窄。
近義:一孔之見、井蛙之見、以管窺天、坐井觀天、管中窺豹、牖中窺日、甕天之見
參考詞語:「以蠡測海、蠡測管窺」
漢武帝時,有個名叫東方朔的年輕人。為人詼諧幽默,性格豪邁,對事直言不諱,武帝非常喜歡他。他對自己有很高的期許,認為讀聖賢書,應被重用而對國家有所貢獻。於是上書皇帝,陳述自己對國家政事的意見,但卻沒有受到重視,因而寫下〈答客難〉。文中假設客人問他,既然自己博學又機智,為何不能像戰國時代的蘇秦、張儀有那樣崇高的地位?他回答時代不同了,彼一時,此一時也。戰國時代各國競爭激烈,讀書人可憑本事施展抱負。但現在漢朝統一天下,有固定的人事體系,有志之士不一定能受到重用。更何況自己是「以管窺天,以蠡測海,以莛撞鐘」,意思是說自己眼界狹小,見識短淺,能力纖弱,哪有資格表達意見呢?東方朔以反話的方式,抒發自己的不平與無奈。後來「管窺蠡測」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人見識淺陋狹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