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一個小孔看到的事物。比喻人的見識狹隘淺薄、無法通曉整體。語本漢.桓寬《鹽鐵論.相刺》。 △「一隅之見」、「井底之蛙」
比喻人的見識狹隘淺薄、無法通曉整體。
用在「見識淺陋」的表述上。
近義:井蛙之見、坐井觀天、管中窺豹、管窺蠡測、牖中窺日、甕天之見
參考詞語:「一隙之見」
桓寬的《鹽鐵論》是一部討論經濟的書。討論的內容包括:國家經濟與外交政策的走向如何?鹽、鐵收歸國營會不會造成「與民爭利」的弊端?施政方針與治國理念該如何調整?《鹽鐵論》不只詳細記載了當時的社會情況、更是西漢後期文學的一大突破。當時的政論文字受到讖緯之學的影響、變得迂腐呆板、毫無新意。《鹽鐵論》採用辯論的形式、以「文學」、「賢良」與「丞相」、「御史」兩方互相詰難、有時用連綿詳細的說理、有時針對對方理論的弱點進行批判、或用尖銳的語言攻擊、或用生動的比喻突出論點、使得論點不斷地深化、給人十分深刻的印象。在〈相刺〉篇中、桓寬便借大夫之口說道:「如果只通過一個小孔來看事物、就好像只通曉一個道理、而不知權衡整體、便以自己的無知來非議他人的論點、正如夏天的蟬不知道冬天的冰雪一樣、而這也正是像孔子、孟子這樣的聖人無法受到重用的真正原因啊!」後來「一孔之見」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人的見識狹隘淺薄、無法通曉整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