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屍走肉
ㄒㄧㄥˊ ㄕ ㄗㄡˇ ㄖㄡˋ
「行屍走肉」之「屍」、典源作「尸」。「尸」同「屍」、死人的軀體。「行屍走肉」指會走動卻沒有魂魄的軀體。比喻徒具形骸、毫無生氣、庸碌無為的人。語本晉.王嘉《拾遺記》卷六。
用法
比喻徒具形骸、毫無生氣、庸碌無為的人。
用在「消極無為」的表述上。
例句
- 有些人雖然身心無礙、卻整天遊蕩、不務正業、和行屍走肉沒什麼兩樣。
- 一個人沒有自己的思想和主張、整天渾渾噩噩地、那跟行屍走肉有什麼兩樣?
- 連續幾次重大的打擊、使得他灰心喪氣、整天愣愣傻傻的不說不笑、形同行屍走肉般。
- 文化是一個國家民族的靈魂、失去文化、便如同失去靈魂一樣、活著也只是個行屍走肉罷了。
辨識
參考詞語:「行尸走肉、走骨行屍、行尸坐肉、行尸走骨、行屍視肉」
典故說明
「行屍走肉」原作「行尸走肉」。「行屍」是指會走動的屍體。「走肉」是會走動而沒有靈魂的軀體。所以「行屍走肉」是指光有軀殼而沒有靈魂、徒具形骸而毫無生氣的人。在晉.王嘉的《拾遺記》中、提到東漢有個名叫任末的人、勤奮好學、各方面都學習、沒有固定的老師、出外求學也不辭路途遙遠。他用茅草編成小草屋、削尖荊木做成筆、在樹上刻出汁液當做墨汁、刻苦地習文寫字、在艱苦的環境下苦讀而有所成就。他在臨終時告誡門徒說:「一個人如果好學、就算死了、也好像還活著一樣。不學習的人、即使他還活著、卻只是個會走動而沒有魂魄的軀殼一樣、徒具形骸而無所作為的人。」後來「行屍走肉」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徒具形骸、毫無生氣、庸碌無為的人。
書證
- 明.彭大翼《山堂肆考.卷一二五.文學.寡學》:「周原伯不說學。閔子馬曰:『學、殖也、不殖將落。原氏其亡乎!』任末曰:『人不學者、雖存乃行屍走肉耳!』韓文公曰:『人不通古今、馬牛而襟裾。』」
- 清.全祖望〈明直隸寧國知府玉塵錢公神道表〉:「福王稱制、公於六月朔日上疏曰:『皇上所親遘之難與三月十九日開闢未有之變、纔一念及、則蹐地踞天、行屍走肉、不覺魄已離魂、生不如死。……』」
- 清.昭槤《嘯亭續錄.卷四.劉文恪》:「素羨某相侵吞河工費用、乃上書言治河策、娓娓數萬言、率皆不中窾要。為百菊溪所揶揄、曰:『此等行屍走肉、亦復想啗我金耶?』」
《成語典》版本編號:2020_20241226
© 中華民國教育部 (Ministry of Education, R.O.C.)
使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