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仁見智
ㄐㄧㄢˋ ㄖㄣˊ ㄐㄧㄢˋ ㄓˋ
對同一件事、每個人看法各異。語本《易經.繫辭上》。
用法
形容對同一件事、每個人看法各異。
用在「看法不同」的表述上。
例句
- 世界上究竟有沒有外星人?這個問題見仁見智、難有定論。
- 在研討會上、大家對此議題的看法見仁見智、討論得十分熱烈。
- 這個問題不一定有正確答案、大家不過見仁見智、各抒己見罷了!
- 討論問題時、由於每個人的觀點和立場不同、見仁見智的現象是常有的。
- 對於彩券的發行、是否會影響社會風氣的問題、各方見仁見智、難有定論。
- 我們為求慎重、應該多方採納各界見仁見智的看法、再來評估政策的可行性。
辨識
反義:不謀而合、所見略同
參考詞語:「見仁見知、仁智之見」
典故說明
《易經》相傳由伏羲制卦、文王作繫辭、孔子作十翼。共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易經》的內容、最早只是記大自然、氣象、天文等變化、供古代帝王施政參考之用、一般百姓則用為占卜吉凶。直到孔子為《易經》作傳、才賦予它哲理上的意義、成為儒家的重要典籍。《易經》的內容充滿神祕的色彩、理念幽微莫測、由宇宙運行乃至人事生滅、都有極精辟的見解。在所引典源《易經.繫辭上》中、解釋了生成天地萬物的「道」、說︰「陰陽的相反相生、生成了宇宙萬物、這就是道。承繼陰陽之道而生成萬物的就是善、而成就萬物的就是天命之性、也就是仁義道德。有仁德的人見到此道、就認為是仁;有智慧的人體會此道、就認為是智。百姓雖然日常受用此道、卻不知曉。因此君子之道雖然涵蓋萬有、知道的人卻很少啊!」後來「見仁見智」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對同一件事、每個人看法各異。
書證
- 明.黃道周《榕壇問業》卷一一:「某云:『中人認得上語、便是上人;上語落在中人、不失中語也。性道文章、隨人略領、見仁見智、何必齊觀!』」
- 清.程廷祚《大易擇言.卷一三.復卦》:「論復之為卦一陽處乎極下、而動體已萌。……兩家各執其是、不无見仁見智之弊、當以石澗之論折衷之。」
-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卷一七二.集部.別集類二五.東巖集》:「至其論《中庸》分八節、獨不用朱子之說、則見仁見智、各有所得。」
- 明.黃道周《榕壇問業》卷二:「中人認得上語、便是上人;上語落在中人、不失中語也。性道文章、隨人略領、見仁見智、何必齊觀。」
- 清.程廷祚《大易擇言.卷一三.復卦》:「論復之為卦、一陽處乎極下、而動體已萌。......兩家各執其是、不无見仁見智之弊、當以石澗之論折衷之。」
《成語典》版本編號:2020_20241226
© 中華民國教育部 (Ministry of Education, R.O.C.)
使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