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犧牲生命看成是回到自己的家一般,形容為了理想而不怕犧性生命,無所畏懼。語出《管子.小匡》。 △「視死如飴」
01.《管子.小匡》:「平原廣牧,車不結轍,士不旋踵,鼓之而三軍之士視死如歸,臣不如王子城父,請立為大司馬。」(源) 02.《呂氏春秋.審分覽.勿躬 》:「平原廣城,車不結軌,士不旋踵,鼓之,三軍之士視死如歸。」 03.漢.李陵〈答蘇武書〉:「使三軍之士,視死如歸。」 04.三國魏.曹植〈白馬篇〉:「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 05.三國魏.邯鄲淳〈孝女曹娥碑〉:「赴江永號,視死如歸。」 06.晉.潘岳〈馬汧督誄〉:「漢明帝時,有司馬叔持者,白日於都市手劍父讎,視死如歸。」 07.《隋書.卷七一.誠節列傳》:「史臣曰:『……皇甫誕、游元、馮慈明臨危不顧,視死如歸,可謂勇於蹈義矣。』」 08.《鏡花緣》第五○回:「阿妹真是視死如歸,此時性命只在頃刻,你還鬥趣!」
形容為了理想而不怕犧性生命,無所畏懼。
參考詞語:「視死若歸、赴死如歸、赴難如歸」
春秋時,周室衰微,齊桓公以管仲為相,對內提升國力,對外率諸侯尊崇周天子的地位,阻止蠻族入侵,成為春秋時期五位霸主實力最為強大的一位。管仲做齊國宰相三個月時,曾針對官員的才能優劣向桓公提出意見,他認為:隰朋善於言辭進退,可以立為大行;甯戚善於開墾種植,開發地利,可以立為大司田;王子城父善於領兵,能夠激勵士氣,讓士兵們不畏死亡,衝鋒陷陣,可以立為大司馬;賓胥無決斷獄訟十分公正,不會濫殺無辜,可以立為大司理;東郭牙能夠犯顏直諫,不怕得罪君王,可以立為大諫之官。論到管仲自己時,他認為上述五人,每個人個別的才能都比自己強,但若桓公想要稱霸諸侯,只有自己可以輔助桓公做到。桓公聽了管仲的話後,十分贊同,便按管仲的意思,授予五人官職,讓他們聽命於管仲,為齊國效力。其中描述王子城父時,原文就用了「視死如歸」,後來「視死如歸」被摘出成為一句成語,用來形容為了理想而不怕犧性生命,無所畏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