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成全仁德而犧牲生命。語出《論語.衛靈公》。後用「殺身成仁」指為正義或崇高的理想而犧牲生命。 △「捨生取義」
指為正義或崇高的理想而犧牲生命。
用在「正直忠誠」的表述上。
參考詞語:「殺身成義」
身、音ㄕㄣ、生命。典源作「身」、不宜寫作「生」。仁、音ㄖㄣˊ、仁德義理。不可寫作「人」。
「殺身成仁」是指為了成全仁德而犧牲性命。這句話出自於《論語.衛靈公》篇孔子所說的一段話。孔子說:「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這段話的大意是說:志士仁人不會因為貪生怕死而做出違背仁德的事、反而會為了護衛仁德的標準而犧牲性命。為什麼孔子會如此強調「仁」的重要呢?因為「仁」就是「人與人之間和諧美好的關係」、在家裡面就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關係;擴大到社會上、就是君臣有禮、朋友有義的關係。這種關係就是倫常、所以孔子說:「君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汎愛眾而親仁。」(《論語.學而》)「仁」從個人修身做起、最後擴充成為維繫家庭和社會的力量。這種力量發揮到極致、就是「大同世界」的達成。因此為了維繫「仁」的標準、君子是可以犧牲性命的。孟子把孔子的「仁」用「義」來解釋、「義」就是公益、往往和個人私利是衝突的。孟子說:「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孟子.告子上》)當「義」和「利」不可兼得的時候、為了公益、是要「捨生取義」的。性命雖是個人最大的私利、但是為了社會國家的利益、必要時可以犧牲。這正和「殺身成仁」的精神一樣、也正是傳統儒家的堅持的修身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