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人的秉性與才識度量。三國魏.劉劭 《人物志.九徵》:「凡人之質量,中和最貴矣。中和之質,必平淡無味。」清.張澍〈孫仲山先生松濤寺講學碑〉:「仲山先生者,質量恢弘,襟期澹逸。言無枝葉,行有準規。」
材質與重量。清.盛宣懷〈請推廣中央銀行先齊幣制摺〉:「各國銀圓輕重雖小有異同,然總不過七錢上下,以民閒攜用不喜重且大也。國内業已慣用墨圓,今所造官幣,質量適與慣用者相符。」
品質與數量。如:「這間工廠的產品質量並重,很受歡迎。」《清續文獻通考.卷三九○.實業考十三.工務》:「除大、小銅山外,各礦皆分布於荻港以東之山地,桃沖在潘沖及大、小磕山之南,質量均勝。」
專指事物的品質。今大陸地區沿用之。清.許鵬翊《柳蠶新編.卷下.柳蠶橡蠶之同異》:「(柳蠶)其繭形比橡蠶稍尖長,絲之質量則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