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rl+K

搜尋方式

通時達變

ㄊㄨㄥ ㄕˊ ㄉㄚˊ ㄅㄧㄢˋ
  1. 不墨守常規,而根據實際情況,作適當的處置。也作「達權知變」。

通時達變

ㄊㄨㄥ ㄕˊ ㄉㄚˊ ㄅㄧㄢˋ

猶「通權達變」。見「通權達變」條。01.《東周列國志》第一○一回:「客新有從山東來者、曰蔡澤、其人有王伯之才、通時達變、足以寄秦國之政。」

辨識

參考詞語:「通權達變

典故說明

此處所列為「通權達變」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通權達變」當從「權變演變而來。權、原來是秤錘意思。秤錘的移動隨所秤的物品輕重而變、所以「」本來就可引申為「隨宜變通」的意思。如《孟子.離婁上》:「男女授受不親、禮也;嫂溺援之以手、權也。」就是這個意思。後來更有「權變」一詞、用來指隨機應變。因為權變即為人情通達的表現、所以又有「通權達變」的說法。較早的文獻像《三國志.卷三二.蜀書.先主傳二》。這裡作「應權達變」、意思是一樣的。漢獻帝二十四年秋天、劉備的部下上書漢帝、聯名推舉劉備為漢中王、並擔任大司馬的職位、以整合軍隊和同盟的力量、討伐叛亂勢力。劉備接受推舉後、立刻上書獻帝、說明現今國家局勢動盪逆臣曹操當道。如果一時權宜所作的處置、可以使國家安定、即使是赴湯蹈火、也不會推辭。所以順應眾人的建議、接受印信。後來「通權達變」這句成語就是用來指不墨守常規、根據實際情況作適當的處置。

書證

  1. 《東周列國志》第一○一回:「客新有從山東來者、曰蔡澤、其人有王伯之才、通時達變、足以寄秦國之政。」

在其他地方搜尋「通時達變」

有提到「通時達變」的條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