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事過分就好比做得不夠一樣,皆不妥當;指事情要做得恰到好處。語出《論語.先進》。
01.《論語.先進》:「子貢問:『師與商也,孰賢?』子曰:『師也,過;商也,不及。』曰:『然則師愈與?』子曰:『過猶不及。』」(源) 02.《荀子.王霸》:「既能治近,又務治遠;既能治明,又務見幽;既能當一,又務正百;是過者也。過,猶不及也。辟之是猶立直木,而求其景之枉也。」 03.漢.賈誼《新書.卷六.容經》:「子路見孔子之背,磬折舉褎,曰:『唯由也見。』孔子聞之,曰:『由也,何以遺亡也。』故過猶不及,有餘猶不足也。」 04.唐.韓愈〈改葬服議〉:「儉之與奢,則儉固愈於奢矣。雖然,未若合禮之為懿也;過猶不及。」 05.《鏡花緣》第一四回:「據老夫看來,這是『過猶不及』。大約兩耳過長,反覺沒用。」 06.《三俠五義》第七七回:「你我讀書人,待人接物,理宜從權達變,不過隨遇而安,行雲流水。過猶不及,其病一也。兄台豈不失於中道乎?」
做事過分就好比做得不夠一樣,皆不妥當;指事情要做得恰到好處。
「過猶不及」的意思是做事過分就好比做得不夠一樣,皆不妥當。這句話出自《論語.先進》篇,子貢問孔子:「子張和子夏誰比較賢明?」孔子答說:「子張做事過分了些,子夏卻有所不及。」子貢接著問:「那麼子張比較賢明嗎?」孔子說:「過分和不及,同樣的不好。」孔子認為謹守「中庸之道」才是最適合的。後來「過猶不及」被用來指事情要做得恰到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