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卷有益」之「益」,典源作「得」。打開書冊閱讀,必有所領悟獲得。#語本《宋書.卷九三.隱逸列傳.陶潛》。後用「開卷有益」指打開書本閱讀,即能得到好處。
01.宋.王闢之《澠水燕談錄.卷六.文儒》:「太宗日閱《御覽》三卷,因事有闕,暇日追補之,嘗曰:『開卷有益,朕不以為勞也。』」 02.《續資治通鑑.卷一二.宋紀一二.太宗太平興國八年》:「宋琪等言:『日閱三卷,恐聖躬疲倦。』帝曰:『開卷有益,不為勞也。此書千卷,朕欲一年遍讀。』」 03.《太宗皇帝實錄》卷二七:「上曰:『朕性喜讀書,頗得其趣,開卷有益,豈徒然也?』」 04.清.梁章鉅《歸田瑣記.卷七.燈謎》:「孫,打子產;日躔大梁之次,打離婁;帝高陽之苗裔,帝高辛之苗裔,打龍子。余謂之曰:『如日躔大梁之次,未免太典,須得天文家來猜矣。』渠曰:『誰家沒得時憲書乎!』余為語塞,以是信開卷有益之言為不謬。」
打開書本閱讀,即能得到好處。
參考詞語:「展卷有益、開卷有得」
「開卷有益」原作「開卷有得」。陶潛,東晉潯陽柴桑人,陶侃的曾孫,一名淵明。陶淵明出自顯宦之家,書香門弟,雖然家道中落,但家中藏書豐富,家庭教育良好,養成他愛好讀書的習慣。他曾說:「少年來好書,偶愛閑靜,開卷有得,便欣然忘食。」陶淵明從小即喜愛閱讀,當讀到對書中文義有所領悟時,便高興得忘了進食。由此可見他以閱讀來豐富他的精神世界。後來「開卷有益」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指打開書本閱讀,即能得到好處。在宋.王闢之的《澠水燕談錄》裡記載了一則 「開卷有益」的例子:宋太宗趙光義非常喜歡讀書,但歷代典籍文史資料實在太多,所以他命令當時的大文學家李昉主持編輯一套集歷代圖書資料精華的百科全書。李昉等學者歷經七年的努力終於編成。宋太宗對這部書非常重視,同時為它取名為《太平御覽》,規定自己要在一年內看完它,就算政務繁忙,也一定要找時間補讀。大臣們怕他太勞累,常勸他多休息,但宋太宗卻說:「『開卷有益』,經常看書,總是有好處的,我一點也不覺得累。」也有人認為典源當出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