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沒有主見,只迎合他人的意見。#語本漢.劉歆〈移讓太常博士〉。
01.宋.魏了翁〈直前奏六未喻及邪正二論〉:「人至於忠忱體國,真實任事,則圖惟國事之濟,言慮所終,事惟其是,而豈肯隨聲附和,以僥倖萬一乎!」 02.《封神演義》第一一回:「崇侯虎不過隨聲附和,實非本心;若不分皂白,玉石俱焚,是有功而與無功同也,人心未必肯服。」 03.《醒世姻緣傳》第九四回:「一個刑廳做了主張,堂上知府也就隨聲附和,不時批下狀詞,又有周相公用心料理,都應得過上司的心。」 04.《三俠五義》第一○○回:「若是沈仲元尤難,自己先擔個從奸助惡之名,而且在奸王面前還要隨聲附和,逢迎獻媚,屈己從人,何以見他的俠義呢?」 05.《近十年之怪現狀》第八回:「眾人也有隨聲附和的,說得薇園心中沒了主意,究不知他是甚麼葫蘆賣甚麼藥。」
自己沒有主見,只迎合他人的意見。
反義:獨排眾議
參考詞語:「同聲附和、附和隨聲、隨聲趨和、隨聲響和」
「隨聲附和」的意思就是自己沒有主見,只迎合他人的意見。隨聲,就是跟著別人的聲音。漢代劉歆〈移讓太常博士〉:「或懷疾妒,不考實情,雷同相從,隨聲是非。」這裡的「雷同相從,隨聲是非」就是別人說什麼,跟著他說,不考究真相,可見原本「隨聲」已有「附和」的意思。另外應劭的《風俗通義.卷二.正失》:「審形者少,隨聲者多。」意思也是說考竟實情的人少,隨聲唱和者多。後來「隨聲」之後,加上「附和」就成為「隨聲附和」的成語。出現這句成語的文獻如宋.魏了翁〈直前奏六未喻及邪正二論〉:「人至於忠忱體國,真實任事,則圖惟國事之濟,言慮所終,事惟其是,而豈肯隨聲附和,以僥倖萬一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