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雞與狗都不得安寧。比喻被嚴重騷擾。語本唐.柳宗元〈捕蛇者說〉。
01.《二刻拍案驚奇》卷四:「把一個地方攪得齏菜不生,雞犬不寧,人人懼憚,個個收斂,怕生出釁端撞在他網裡了。」 02.明.茅僧曇《醉新豐》第二齣:「無奈這些牌皁索詐,所到之處,雞犬不寧,那窮百姓十日一比,只好吞饑忍凍,節縮些,支持這公差,那裡還有力量去納還錢鈔。」 03.《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六九回:「等人家都睡了,他卻拍桌子打板凳的大罵,又把瓷器傢伙一件件的往院子裡亂摔,攪了個雞犬不寧。」 04.《水滸後傳》第一六回:「你弟兄窩藏強盜,鬧了兩座軍州,自去落草。官府著落地方搜緝,攪得雞犬不寧!」 05.《野叟曝言》第一二回:「攪得村裡人家,雞犬不寧,夜裡都是擔驚受怕,睡不著的!」 06.《孽海花》第五回:「京裡叫做『清流黨』的『六君子』,朝一個封奏,晚一個密摺,鬧得雞犬不寧。」
比喻被嚴重騷擾。
近義:雞飛狗跳
反義:雞犬不驚
參考詞語:「雞犬無寧」
中唐時期是唐王朝由盛轉衰的階段,歷經安史之亂後,藩鎮割據,稅制破壞,物價飛漲,社會陷入空前的貧困與混亂。順宗時,王叔文倡導的「永貞革新」失敗。憲宗即位後,王叔文被處死,支持革新的官員也多遭貶謫,柳宗元即為其中之一。永州(地約當今湖南永州)十年的謫居生涯,讓他接觸到最真實民間疾苦,更深切體認了「苛政猛於虎」的道理,於是寫下傳頌千古的〈捕蛇者說〉。當時朝廷行兩稅法,每年夏、秋兩季課稅。永州山野中產有一種含巨毒的蛇,被牠碰觸的草木會枯死,被咬的人無藥可醫,但製成藥物卻具奇效,極為珍貴,故可用來抵納稅金。有一位蔣姓捕蛇人,家族以捕蛇為業已歷三代,祖父和父親都喪命於此,他自己也有幾次差點被蛇毒死。柳宗元知道他的遭遇後十分同情,表示願助他脫離此業。不料捕蛇人聽了竟是哀戚地說:「雖然您是憐憫我才這樣說,但如果不做這個差事,恐怕會更加不幸呢!我們世居此地六十年,看著周遭鄉親因賦稅傾盡所有,但最後仍是死的死,逃的逃,偌大的村子只剩這麼幾戶,我們以捕蛇為業的倒是得以倖存。每當凶狠的差役大呼小叫,在村裡到處騷擾破壞,搞得雞飛狗跳時,看到瓦罐裡的蛇安然無恙,我就可以放心。只要小心餵養,把牠繳納抵稅後,我就能靠自己栽種的作物安然度日。您看!我一年只須兩次面對死亡的威脅,與那些每天活在恐懼中的鄉親相比,實在幸運得多,還有什麼可怨的呢?」柳宗元藉捕蛇人之口,諷刺朝廷的苛政,勾畫魚肉鄉民者的嘴臉,文中「叫囂乎東西,隳突乎南北,譁然而駭者,雖雞狗不得寧焉」一段,生動刻畫了得勢者的可惡與人民的無助可悲。後來「雞犬不寧」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被嚴重騷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