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怎麼摔打都不破。比喻理論真確可靠,永遠不能被改易或推翻。◎語出宋.朱熹〈與張欽夫書〉其二。 △「牢不可破」
01.宋.朱熹〈與張欽夫書〉其二:「明道先生曰:『既能體之而樂,則亦不患不能守。』須如此而言,方是顛撲不破,絕滲漏、無病敗耳。」(源) 02.宋.朱熹《朱子語類.卷五.性理.性情心意等名義》:伊川「性即理也」,橫渠「心統性情」二句,顛撲不破!(源) 03.清.浦起龍《史通通釋.卷二.世家》:「乃悟世家二字,千古唯孔氏顛撲不破。」 04.清.梁章鉅《楹聯叢話.卷四.廟祀下》:「潮州雙忠祠,祀張、許二公,聯云:『國士無雙雙國士,忠臣不二二忠臣。』本色語,顛撲不破。」 05.《文明小史》第三○回:「伯集自然順了他的口風幫上幾句,又著實恭維黃詹事的話是天經地義,顛撲不破的。」
比喻理論真確可靠,永遠不能被改易或推翻。
參考詞語:「攧撲不碎、顛撲不磨、顛簸不破」
「顛撲不破」及「牢不可破」都有無法動搖、摧毀的意思。
「顛撲不破」側重於真確,故多用在學說、理論等;「牢不可破」側重於堅固,用於一般事物或意志、態度。 |
顛撲不破 牢不可破 ○ ㄨ 達爾文的進化論至今仍舊∼。 ㄨ ○ 那座城堡以∼的嚴密防禦系統聞名於世。
朱熹(西元1130∼1200),字元晦,一字仲晦,號晦庵、晦翁,南宋婺源人。是宋代理學的集大成者,也是南宋閩學的創始人。一生著述繁富,其中影響最大的是《詩集傳》和《四書章句集注》,成為後來歷朝學子必讀的教科書。其學說源自北宋的程顥、程頤,故後人常以「程朱學派」稱之。典源摘自朱熹寫給張欽夫的書信,內容提到關於心性方面的修養工夫:若要導正心性,則必須循著致知、誠意的次序,從中下功夫,才能達到「心無時不虛」的境界;如果可以一直在這方面努力,就可以常存此心,如此則動靜如一,不偏於任何一處。程顥也曾經說過:如果可以從身體力行中體會並且得到樂趣,到達此一境界後,就不必害怕無法把持心性。朱熹贊同程顥所言,認為要能如此下功夫,才是真正不會被推翻,沒有任何破綻、缺點的真理。典源又見《朱子語類.卷五.性理.性情心意等名義》。內容則是表述伊川先生(程頤)主張的「性即理也」以及橫渠先生(張載)所主張的「心統性情」二句理論深遠,是永遠不會被推翻的至理名言。其中也用到「顛撲不破」一語。後來「顛撲不破」就是直接摘自典源的一個成語,用於比喻理論真確,永遠不能被改易或推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