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rl+K

搜尋方式

體無完膚

ㄊㄧˇ ㄨˊ ㄨㄢˊ ㄈㄨ
  1. 身上沒有一塊皮膚是完好的。形容受傷慘重。
    [例]她在這場火災中被燒得體無完膚,恐怕會有生命危險。

  2. 比喻遭人批評或駁斥得一無是處、面目全非
    [例]他提出的企劃案不但未被採用,反被批評得體無完膚。

體無完膚

ㄊㄧˇ ㄨˊ ㄨㄢˊ ㄈㄨ
  1. 身上沒有一塊皮膚是完好的,形容受傷慘重。《舊五代史.卷三五.唐書.明宗本紀一》:「事武皇三十年,排難解紛,櫛風沐雨,冒刃血戰,體無完膚,何艱險之不歷!」唐.段成式《酉陽雜俎.卷八.黥》:「自頸以下,遍刺白居易舍人詩。……凡刻三十餘首,體無完膚。」也作「肌無完膚」、「身無完膚」。

  2. 比喻遭人批評駁斥的,一無是處,面目全非。如:「他被批評得體無完膚。」

體無完膚

ㄊㄧˇ ㄨˊ ㄨㄢˊ ㄈㄨ

全身上下沒有一塊完好的皮膚。形容受傷慘重、全身都是傷痕。語本《世語》。後亦用「體無完膚」比喻遭人批評、駁斥得一無是處、面目全非。

用法

形容受傷慘重。&比喻遭人批評、駁斥得一無是處、面目全非。

用在「身受重傷」的表述上。&用在「一無完好」的表述上。

例句

  1. 這些流氓真狠、竟然把他打得體無完膚。
  2. 他從火場被救出來後、全身被燒得體無完膚。
  3. 這孩子被送來醫院時、全身燙傷、幾可說是體無完膚。
  4. 這種錯誤的觀點當然會被批判得體無完膚。
  5. 我所提出的建議案、竟然被長官批評得體無完膚、真是讓人洩氣。
  6. 不管什麼事、他總有自己的意見、除非被人駁斥到體無完膚、他決不輕易放棄自己的主張和看法。

辨識

近義:皮開肉綻遍體鱗傷

反義:安然無恙完美無缺

參考詞語:「身無完膚、體無完肌、體無完皮、肌無完膚

典故說明

「體無完膚」原作「體無完皮」。三國時、魏任命司隸校尉鍾會為鎮西將軍舉兵伐蜀、因遭蜀將姜維阻於劍閣、久攻不下、因此萌生退兵之意。另一魏將鄧艾趁此率軍向南轉進、深入蜀地、大破蜀軍、逼近成都。後主劉禪覺大勢已去、遂送印請降。鄧艾率軍進入成都、蜀漢滅亡。此次戰役中、鄧艾的奇襲戰術居首功、也因此他深感驕傲、不但擅自任命師纂為益州刺史、拜劉禪為驃騎將軍、又將蜀國舊臣、依其地位高低、或任命為朝廷官員、或收為下屬。鄧艾居功自傲、成為鍾會讒謗他的藉口、鄧艾從此受到司馬昭的猜忌。後來、鄧艾和司馬昭在商量滅吳之策時、意見不同、鍾會、衛瓘、師纂等人乘隙向司馬昭誣告鄧艾謀反、於是朝廷下詔逮捕鄧艾父子、派鍾會負責將他們由成都押解至京師受審。這時鍾會麾下有軍隊二十餘萬、遂密謀造反。但司馬昭對鍾會的野心亦早有防備、遂遣軍入蜀討伐鍾會、雙方在蜀宮城內外展開激戰、鍾會被殺、後由監軍衛瓘接管蜀軍。由於衛瓘亦曾參與誣陷鄧艾、怕事跡洩露、於是派人殺鄧艾父子、師纂亦在被殺之列。師纂平日為人、個性急躁、對人苛薄而缺乏恩澤、所以死狀極慘、甚至被折磨得身上的皮膚沒有一處是完好的。後來「體無完膚」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受傷慘重。亦用來比喻遭人批評、駁斥得一無是處、面目全非。

書證

  1. 唐.段成式《酉陽雜俎.卷八.黥》:「楊虞卿為京兆尹時、市里有三王子、力能揭巨石。遍身圖刺、體無完膚。」
  2. 《舊五代史.卷三五.唐書一一.明宗紀一》:「事武皇三十年、排難解紛、櫛風沐雨、冒刃血戰、體無完膚、何艱險之不歷!」
  3. 《資治通鑑.卷二七三.後唐紀二.莊宗同光三年》:「帝怒、下貫獄;獄吏榜掠、體無完膚。」
  4. 明.余繼登《典故紀聞》卷二:「若守己廉而奉法公、猶人行坦途、從容自適、苟貪賄罹法、猶行荊棘中、寸步不可移、縱得出、體無完膚矣。」
  5. 《醒世恆言.卷二七.李玉英獄中訟冤》:「自此日逐尋頭討腦、動輒便是一頓皮鞭、打得體無完膚。」

在其他地方搜尋「體無完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