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水奔流直下,通暢快速。語本唐.李白〈贈從弟宣州長史昭〉詩。後亦用「一瀉千里」比喻文筆流暢,氣勢奔放,或比喻快速下降且持續不停。 △「一落千丈」
01.宋.陳亮《陳亮集.卷二一.書.與辛幼安殿撰》:「長江大河,一瀉千里,不足多怪也。」 02.明.歸有光〈上萬侍郎書〉:「譬行舟於水,值風水之順快,可以一瀉千里。」 03.明.王世貞《藝苑卮言》卷五:「方希直如奔流滔滔,一瀉千里,而瀠洄滉瀁之狀頗少。」 04.明.焦竑《玉堂叢語.卷一.文學》:「其文如源泉奔放,一瀉千里,又如園林得春,群芳組繡,讀其文信然。」 05.《警世通言.卷三.王安石三難蘇學士》:「東坡來時正怕遲慢,所以舍舟從陸。回時乘著水勢,一瀉千里,好不順溜。」 06.清.黃宗羲〈唐烈婦曹氏墓誌銘〉:「此如黃河一瀉千里,非積石、龍門、呂梁之險,不足以見其奇。」 07.清.趙翼《甌北詩話.卷五.蘇東坡詩》:「坡詩放筆快意,一瀉千里,不甚鍛煉。」
形容水奔流直下,通暢快速。&比喻文筆流暢,氣勢奔放。&比喻快速下降且持續不停。
「一瀉千里」意思是水勢奔流直下,通暢無阻。詞目中的「瀉」,即有水勢向下急流之意,所以會用「奔瀉」、「傾瀉」來形容水勢。當水勢極大時,水流就可以綿延而暢通無阻。在李白〈贈從弟宣州長史昭〉詩中,看到詩人用「淮南望江南,千里碧山對」來形容他與從弟二人分處兩地,雖僅一江之隔,卻彷彿有千里相對之遙。正因長江自穿過三峽後,即一路宣瀉而下,詩人用「長川豁中流,千里瀉吳會」來形容滾滾長江,暢行無阻地奔流千里到東海,所以詩人眼前的形單影隻,藉滔滔而下的東逝水實景,發抒因山川的阻隔而「知音不易得」的無奈與感慨。這首詩中的「千里瀉吳會」詩句,就被認為是「一瀉千里」的典故來源。後來「一瀉千里」用來形容水奔流直下,通暢快速;亦用來比喻文筆流暢,氣勢奔放。後世也有用「一瀉千里」比喻行情快速地下降。